王帅
山东省烟台市鲁东大学 264025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瑰宝,还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结晶,更是民族历史上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体。传统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也是可想而知的,它与语文教学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文化内容与语文学习的结合,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还能够增加学生的爱国热情,对传承传统文化起到关键作用。本文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情况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引言:中华传统历史渊久,底蕴深厚,要将如何渗透传统文化这个问题深入人心,让每个教师都懂得传播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加入每个知识点,做到融会贯通从而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理解与掌握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能够更好的去学习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理当将传播华夏优良传统文明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带领学生将华夏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传播下去。
1.在诗歌学习中渗透传统文化
古往今来,从诗歌中传达的中华传统文化是联系现代文明的一座桥梁,同样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的介体,每一首诗歌都包含着人生哲理与传统的民风民俗文化。在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词向人们所传达的美意与文化。学习好古诗词,也是学生们向中国传统文化巅峰迈出的最坚实的一步。感受诗词作者在当下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可通过情景模拟再现古诗中的场景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诗词的真实情感和文化传统,从而有目标、有方法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例如,在《江雪》、《登黄鹤楼》当中借助于精炼的文字来进行景物描述,使学生展开较为丰富的想象,教师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诗词情境,并播放合适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能够从古诗词感触到真切的情感与其蕴含的传统文化;而《春望》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盼望能够收复失地的迫切愿望,表达出出文人浓浓的爱国情怀,而这也是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方法,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总之通过学习与鉴赏古诗文,学生不单单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和风情,也可以懂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这是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效方法。
2.在学习民俗中融合华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各个民族、地域的风俗文化,还有各个节日浓浓的氛围感。语文教师可以对课本内容中的民俗文化内容做批注理解,然后汇集资料延伸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去往当地的民俗村进行研学交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中国传统的热爱。
比如《元日》这一课的学习中,语文老师可以在教学前安排学生提前汇集关于民俗文化的资料,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知道的节日,通过分享了解到不同地域、民族在不同节日中的习俗。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过节时的感受,回忆各种民俗节日里,人们通常需要做些什么。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关于民俗节日的情景模拟,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在学习民俗中渗透华夏传统文化,不仅能让学生对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还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本知识,为传播华夏传统文化创造了条件。
3.在课外延伸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完善教学方法和节奏,有针对性地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课外延伸,从而更好地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通过拓展课外学习领域,引导学生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情况来进行拓展学习,让学生能够高效率地学习与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好课前预习,安排学生从互联网、课外历史书等当中来收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阅读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对课文背景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再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将课外延伸知识与课本知识融会贯通。
例如,在学习《郑成功》一课时,通过郑成功利用武力驱逐殖民者,收复我国宝岛台湾的历史故事,学生可以体会到当时收复台湾的艰辛,让学生明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本国的不可缺少的领土,向学生强调我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理念,加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念与民族自豪感,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从而较好的培养起学生爱国主义理念。
结束语:
当代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和要求是将华夏珍贵传统文化加入到小学语文学习中,在开拓创新的同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充斥在每个学生的心中,并且在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要领的同时,能力所能及地让学生提高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加学生的语文概括本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品质,让学生能够获得全方位的成长。并且对于学生人格素养及道德品质的培养有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雅玉琴.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39): 66-67.
[2]蔡华北.试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内蒙古教育,2018(18): 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