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巧霞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镇木连城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革的推进与开展,传统以“教”为教育理念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因此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地转变,采用对话互动这种教学更适宜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与全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课堂更加生动,活跃,学生的集中注意力了与参与度会大大增加。
关键词:小学语文;互动艺术;教学策略
引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良好的情感交流与教学互动,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活跃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本文以部编版五年级《将相和》作为教学案例,进行语言教学互动艺术的探究。
一、以自主阅读,实现生本互动
在教学活动开展前,调动学生的兴趣显得成为重要,如果学生一开始就对文本缺乏学习兴趣,对于具体的内容缺少理解,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教师就会自然地占据主体地位,呈现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情况,整个课堂氛围较为枯燥、凝重,生本课堂也就无从说起。互动课堂从根上说就是利用教学方法与手估,实现生本互动,因此在实践教学时,教师可经就课堂教学开始这间,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预习与理解,初步认识文章的主体机构,为教师开展互动课堂提供了前提与保障。
例如:在进行《将相和》课堂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预习阅读,一方面对文中的生词、词组、课文的大概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与结构,了解其中具体包括了哪些故事。基于此就可以利用提问的方法来与学生发生互动,“这篇课文共描写了几个小故事?”“就这几方面内容,总结概括性标题?”“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是?”。问题的提出充分体现了问题的层次性,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动去。其中的前两个问题,很多学生通过阅读就能找到或者总结出答案;第三个问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深度,需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来进行探究与交流。总之,基于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重点进行初步的思索,基于此学教师再时进行指导与讲解,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对于人物刻画的特点的答案也能迎刃而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与课本之间的互动,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对话教学,实现师生互动
要想充分地发挥互动艺术的教育价值,需要意识到师生的有效互动才是最为关键性的环节,同时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实现了质疑、解惑、掌握的知识的教学目标。其中问题承载着知识与学习技巧,是引导学生探究的源头,因此教师能否作好问题,发挥“导”的效应,是决定师生有效互动的基础与动力。由此可见问题的设计是最为关键的内容,要保障问题设计有效、重要、有内涵,充分考验了教师对文章的理解与把控能力。
例如:基于自主阅读问题的提出后,就内容的发展情节与具体细节设计问题,“请同学在文章中就讲到的这三个故事,找到可以作为标题的三个成语?”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且进行抢答,教师的声音刚落下,阅读快、眼尖的同学就快速的举手并说出“完璧归越”;其他同学也陆续找到答案“渑池相会”“负荆请罪”。我就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两个主人公的人物品格进行总结。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就“完璧归赵”故事,设计问题“和氏璧能够完整地归还到赵国,最大的功臣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体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路,互动交流的过程就是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参与交流与思考的动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与思考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小组合作,实现生生互动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互动教学模式,并且在教学中广泛流行起来,其中小组合作探究可以充分体现与实现互动教学,为生生互动提供了平台。学生之间在认知、理解、接受力、兴趣以及心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在交流与讨论时具有天然的契合性,通过交流与讨论为整个教学课堂带来很多动力与灵性。因此就如何促进与实现学生的互动学习,进行了思索与探究。
例如:开展“辩一辩”主题活动,就《将相和》中的人物特征与品质展开讨论,“廉颇与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同学们更喜欢哪个?请详细阐述原因”问题一提出,整个班的学生很快就出现了两个阵营,并且发出不同的声间。于是我就学生的观点进行分组,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最后选出代表来说明小组观点。“蔺相如这个人物更聪明、机智勇敢,重视国家利益,靠他的聪明才智,化解了危机,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廉颇性情真爽,敢作敢当,是一个男子汉,具有知错就改的良好品德,负荆请罪的勇气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当然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具有开放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人物品质的全面了解。此外还可以设置“演一演”活动,运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互动与配合,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与行为、心理变化,对人物与主题思想有更深入地认识。
总结
课堂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其中承载着知识、思想与技能,因此需要充分利用课堂的作用,以生本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为重点进行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实现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来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康萍霞.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J]. 学周刊,2021(13):79-80.
[2]刘国凤. 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