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则军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曹湾小学,湖北省襄阳市441100
摘要:在小学教育中,数学是最基础的一门学科,它极具抽象性,而且逻辑性较强。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但是,学好数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数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老师要注重数学的基础教育,要加强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不断的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用新理念、新方法带领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文将从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入手,分析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意义,从而探讨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策略,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也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1]。所以,小学数学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基本的数学知识,更要重视对数学能力的培养,要注重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一、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意义
数学的实用性较强,学习数学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让学生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解决的能力,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接受能力。而且,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时,会让学生处于一个不断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久而久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提高[2]。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小学老师大多都是对教材的生搬硬套,上课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师一味的讲,学生被动的听讲,然后进行简单的练习。教学方式的沉闷老旧,没有创新点,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缺乏联系,这严重影响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且,老师的对学生能力培养不重视,缺乏培养学生能力的意识,也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不利于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目前,部分教师的功利心很重,思想比较落后,为了让学生获取到一个好成绩,让自己的教学生涯变得更加出彩,在教学中总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用一些应试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快速的学习知识,哪怕是进行题海战术,哪怕死记题目,也要保证题目的正确性,保证所谓的正确题,让学生取得高分,让学衡貌似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教师忽略了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老师也未必得到想要得到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三)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能力不足的原因,往往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很难主动解决数学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学生的思维甚至仅限于课本的习题中,没有做到真正的举一反三,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也就需要老师在课堂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变换不同的授课方式,来增加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措施
(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3]。首先,教师要引导小学在拿到题目的时候,仔细审题,在演草纸上清晰了列出题目中给出的已知项目,然后仔细研读,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其次,要学会找出题目句子中的主干和关键词,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解题思路。现在很多应用题题干较长,综合性较强,题目中会出现很多无关紧要的附加语句,来干扰学生审题,这就需要学生注意其中的细节,不要掉入题目的陷阱。
例如,小学生往往会粗心大意,题干中有时候给的单位是米,而题目中会让学生求厘米。很多学生在解题之后,忘记单位的换算,导致失分。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常练习中,引导学生对已知信息的归类和整理,用不同的符号来标记,以防学生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小错误。
(二)给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解决各种数学问题,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老师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完善学生课堂的评价制度
在数学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要从多种维度和主体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用量化的形式来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结合数学实际,正确的运用数学知识,从而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还是在学习《测量》这一课的时候,老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的讨论,参与课堂的实践,在小组完成任务的时候,首先由小组成员对彼此进行打分,这就是生生互评,让学生在相互监督的氛围下,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当老师让学生用工具进行测量的时候,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细心测量,避免差错。然后再对学生的表现给出适当的点评,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对数学老师的教学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老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从而层层递进,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韩莹红.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探究[J]. 中华少年,2018(34):243.
[2]曾雅娟.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0(57):49-50.
[3]胡玉辉.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A].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二卷)[C].:,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