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泯水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沐溪中学 614500
一、深入班级管理,强化德育功能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是德育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和参与者。但作为教师,无论班主任与否都是学生品德教育的一员。我认为教者不定时的走进教室,关注学生、了解巡查、掌管学生的言行动态和各科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马上制止和教育很有必要,既利于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又有利于学科教学。所以,我的数学教学可以用几句顺口溜来概括:数学德育不分家,品学兼优人人夸;分层管理培养人,兴趣激发效果佳。当然,我个人的想法和做法,肯定还有很多不妥之处,仅供各位同仁参考并在教育实践中改进和完善。
二、了解学生状况,重组教法和学法
我校学生95%以上的都来自农村家庭,几乎没有城头的小学毕业生.这些学生留守的、单亲的、托管的、无人看管的等等,占约60%;而家长重视学生不学的、学生要学家长却不在乎的、家长不重视学生也不干的约又有50%。家庭状况和客观现实让我不得不思考:当今社会和家庭现状我能不能改变?教育困境该谁去突破?今天的书到底该怎么教?试着“教无定法,教学有法”的思路迫使我一边想一边做!
三、落实措施,有效利用学生浪费的时间
(一)任命科代表,构建管理系统
我以班级座次的自然纵列为单位划分为七个或八个小组.每个小组约6-7人,分别设组长、副组长各一人,各自分管2-3个组员;两个小组视为一个大组,一个大组设置一个副科代表,分管这两个小组的课外预习和课内学习;这样一来分管全班四个大组的就有四个副科代表.这四个副科代表由一个总科代表监管提醒和安排.班上还配备一个常务科代表,主要是督促、顶替科代表和老师交办的临时工作.另外再设两个分别负责操行管理和课外兴趣的科代表.所以班上的数学管理人员除老师外,共有8个科代表、14个或16个组长,组成了由老师-科代表-组长-组员的分层管理系统。
(二)明朗学习流程,重视细节培训
1、常规流程:课前诵读、自主学习、预习汇报、教师精点、合作交流、达标训练、小结提升。
2、言行准则:做到“五不”,即对自己没好处的不做;对小组没好处的不做;对班级没好处的不做;对家长没好处的不做;对老师没好处的不做。
3、数学干部培训,即学会接受老师管理、学会自我管理、学会管理组员;
4、预习和作业处理,即预习什么、怎样预习、怎样作业、怎样纠错等;
5、课堂的六个要求,即学会“听说读写思变”。
(三)激发数学兴趣,跟进评价和鼓励
一是预习的兴趣.
包含怎样理解、联想课题,怎样读懂探究部分、怎样处理云雾图、怎样标注关键词、怎样记住概念法则、怎样做例题习题等等。布置、板书预习作业时,写明要预习的章节、标题、教材上对应的页码等。对优秀的预习者给予“预习带头人〞荣誉称号或适当物质奖励。
二是发言的兴趣.
最开始是鼓励举手、鼓励讲话,对敢举手发言的都给以加分奖励。后来逐步规范形成了“想好就举手、举手就站立、站直就讲”的课堂问答和辩解模式,老师根据发言的质量和深度,分别加3、2、1分,以老师手势告知记分员。
三是展示的兴趣.
全班讲解、展示,是相当于教师的讲解、示范,主讲学生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和任课老师。
具体要求讲解员应做到以下两点:(1)正确使用教鞭、选择站立位置、音量控制适当;(2)讲明白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该例题或习题“是什么内容”“要做什么”、“怎么做”“应注意什么”“悟出了什么”等。听课学生要认真倾听、观看,跟着讲解员的思路走,否则将被扣去操行分1-2分。
学生讲解、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点拨后,对敢于争论、敢于再次发表个人见解、还能提出新问题或独到见解的学生,再奖励操行分1-2分,因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数学思想的最佳时机。
四是作业的兴趣.
学生作业,主要包括平时的预习、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这三类作业的处理,都通过组内自查自阅、小组间循环评价检查、教师复查、评价确认这几个环节协同处理。自查自阅中由本组组长和副组长对所管辖的同学的作业进行批阅,发现问题及时纠错。这种小组间循环检查评价而不采用相互检查,是为了避免小组之间相互包庇和弄虚作假。实行小组循环评价检查,即固定为一组评价检查二组的,二组评价检查三组的,依此类推。
课堂作业,每节课上至少有一道规范作业。老师对正误情况、纠错情况、书写情况打上带圈圈的A、B、C,学生会主动拿去找评价组的记分员记录3分、2分和1分。多数组长都会提醒自己的组员工整书写、马上改错,这样才能赢得老师的较高评价等级,自己小组自然积累成高分。
五是小测的兴趣.
小测安排,几个小节的数学内容或一个单元一次小测。考前复习强化、考后当众评阅、统计加分。记分方式有以下几种:一种是按小组平均分名次全部奖励不同分值,1—8名的小组组员分别奖励8—1分;二是分类评比,如组长与组长比、科代表与科代表比、组员与组员比,奖励相应的分值;三是将组长辅导的徒弟的得分按比例记入组长得分、科代表得分。无论哪种方式记分,都会出现小组得分。组长们都认识到:一个小组的组长个人优秀,并不代表整个小组优秀,要在检测评比中获胜而加上高分,每一个组员都起着关键性作用。各组为了在检测中考出更好的成绩、增强小组实力,增强组员的信心、让组员的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小组中每个组员在组长的监控和催促下自觉和不自觉的积极配合,毫无保留的相互讲解和指导,特别是组长的某些好的思想和方法,会无形的辐射到组员的大脑中,组员在多次的对话、交流和练习中得到提高、发展。
六是课外的兴趣.
成立“组外组”,即课外兴趣小组。组员每周自愿讲和做不限数量的章节重要题型和规律性探究训练题。由老师提供题型(含答案)或练习册的探索天地部分,一般一个星期10—15道。处理步骤是自己做了自己对照答案批改,再到组外组的评价组去讲解方法、思路和注意事项,基本讲解完整都奖励10分一道,学月按排名序号折算记分进入操行学分。
七是操行分兴趣.
操行学分,每天由评价组的副组长、组长检查登记预习、家作和课堂作业等完成情况,分别以3、2、1分和一3、一2、一1分记载于小组日志上,分管科代表以“√、Ⅹ”形式汇总交给老师,老师对扣分者进行引导教育,并把完成情况向家长公布。
学生课内外的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考试得分都进入了操行统计,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监管都实施了“捆绑”政策,个人与小组、与集体荣辱与共。这样,全班的每个成员,无论优秀的还是后进的都在不断的思考,从而实现人人学思考、人人积极思考、人人参与班级管理,这会让绝大多数个体与集体强化较恰当的价值导向,绝大多数学生在这种明朗正能量的驱使下,不知不觉跟随组长和老师走进数学世界。
结束语:教是为不教而教!要教,就要先让学生看,再教学生干!学会当老师,学会教学生!使学生教学生,让学生自己干才是硬道理!当然现实和困难处处皆有,不能改变现实但可改变教法和学法!做,就做好自己想做的事!不为失败找理由,贵为成功找方法!解脱自己的同时发展学生成就学生,让学生在组长、科代表和老师的引领下品味数学用数学不会是件坏事!专家曾说教育有三个层次:一是工作、二是职业、三是事业,仔细一想来数学也是如此。所以这三句话我与朋友们共勉:教书育人这个来之不易的工作是可以珍惜的;为人师表这个光辉的职业是可以爱待的;百年大计这个伟大的事业是可以践行的!
二〇二一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