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群
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第一小学,湖南湘西416800
摘要:为了补救学习困难学生在小学数学加减应用题的弱项,本文从数学故事着手,分析了如何将数学故事与加减法应用题融合运用,从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困生的思考,达到提高学困生解加减应用题的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应用题;教学技巧
应用题作为小学数学很重要的一个模块,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成绩的高低,而加减应用题是应用题中最基础的部分,因此让学生学会加减应用题至关重要[1]。对于小学数学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来说,他们解加减应用题时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对学习不感兴趣、作业敷衍了事,出现知识断层。下面笔者将着重分析如何在教学中对小学数学学困生在加减应用题方面进行补救。
一、应用简单数学故事,导入加减法应用题目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有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因此,要想让学困生学好加减应用题,就必须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自发去学习数学[2]。
小学生的大脑处于极速成长与功能分化的过程当中,这时他们急需吸收外界的讯息。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将1+1=2直接灌输进学生的脑袋里,这没办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会发现,一个章节的第一堂课往往是学生积极性最高的时候,因为他们对于自己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充满期待。越到后面,他们的期待值越低,积极性也逐渐下降。要满足学生的期待,又要教授他们新知识,将故事融合进课堂就是一种有效途径。将简单的数学故事导入应用题中,既有助于引发学困生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困生理解题目含义与目的。
数学应用题的本质就是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而空谈数学理论。在相对枯燥的数字中,加入有趣的文字,结合生活实际,编创出数学故事,从中挖掘数学理念,引导学生进行解题。
目前,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一教同仁”,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样就造成有些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能很快了掌握知识点,而有些学困生因为某部分知识断层而跟不上学习进度。为了让这部分学困生能够及时跟上教学,教师就需要运用相应的教学技巧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二、编创生活数学故事,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
24加上多少等于46?当问到这个问题时,学生们都沉默了一会。在类似问题多了之后,有的学生就开始走神。草原上有24只羊,放羊人放了一群羊出来后,草原上共有46只羊,问放羊人放了多少只羊。问题一出,学生们的热情都高涨了许多。
事实上,学生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他们所熟悉或感兴趣的人或物所吸引。应用题在解答过程中只要提取出关键信息,其实就是计算题[3]。通过将生活故事融入加减法应用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那么,如何将生活变成数学呢?
教师不妨先设定好教学目标,再围绕目标创设出具体的生活情景。假设我的教学目标为10以内的加减法,那么我可能需要让学生做两道10以内的加法题,两道10以内的减法题,并且两道题的难度最好有差别。在此基础上,我把四道题分别定为:1+3=?,6+5=?,10-2=?,8-6=?。
有了这些题目雏形,接下来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给每道题编创出一个数学故事。比如:在花园中,飞来了一只蝴蝶,又飞来了三只蝴蝶,问现在花园中共有几只蝴蝶?娃娃机中有6个娃娃,老板又放了5个进去,问现在娃娃机里有几个娃娃?一个火柴盒共有10根,小女孩划了两根,请问火柴盒里还有几根火柴?老师带来8根棒棒糖,分出去了6根,剩下的都给你了,请问你手机有几根棒棒糖?诸如此类,通过编创简单的数学故事,把普通的加减计算转化为应用题之后,增加了故事性和趣味性,而且并没有影响其实质的学习效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挖掘数学故事理念,引导学困生进行思考
其实数学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辅助学生计算,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例如,张老师带一年级的学生栽树,(1)班共栽了12棵树,(2)班的学生共栽了10棵树,请问一年级的学生一共栽了多少棵树?首先,我们要带学生搞清楚问题的主体是什么。这题中问题主体是树。其次,从题干中提取与主题有关的信息:(1)班栽了12棵,(2)班栽了10棵。最后,将所求问题与已知信息相结合,得出一年级的学生共栽树:12+10=22(棵)。
值得注意的是,在帮助学困生进行分析题目时,要注意教导他们区分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例如,果园里有桃树13棵,梨树4棵,苹果树22棵,问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本题中,问题主体为桃树和梨树,因此“桃树13棵,梨树4棵”为有用信息,而“苹果树22棵”与主题无关,为无用信息。
在学困生学会解题方法之后,还要对他们进行系统性的应用题训练。答题答得多了,就会明白其实数学有其内在规律,尤其是在小学数学题的加减应用题中。比如“又”、“一共”等词往往代表要用加法,“去”、“减少”等词则常意味着要用减法。当学困生练题练到一定程度时,给他们进行总结,让他们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当然,有些学困生练得多了,自己就学会了举一反三。这时候,他们也就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5]。
结束语:
在教导学困生进行加减应用题计算时,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问什么答什么即可。学困生本身并没有智力问题,只是在上课时无法集中精力,对学习不感兴趣。学困生的转化作为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时,充分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愿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让他们具备主动性后,我们再授之以渔,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参考文献:
[1]刘晓敏.在实践中探究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新课程,2021(10):198.
[2]程映红.转变思维 以爱育爱——如何让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思维灵动起来[J].小学生(中旬刊),2021(04):14.
[3]马玮.七年级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策略[J].文理导航(中旬),2021(04):2-3.
[4]张卓燕.浅析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考试周刊,2021(14):95-96.
[5]梁琼.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措施[J].新智慧,2021(04):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