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霞
湖南省郴州市第七完全小学,湖南省 郴州市 423000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科目,是培养学生逻辑、抽象、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然而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需要教师予以科学的开发和引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利用生活情境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融入教学场景,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普遍欢迎,因此,这一教学方法成为了当前数学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试分析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的教育目标是以数学知识为基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掌握事物从形象到抽象的转化规律。可见,数学与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来源于生活,并且作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生活情境教学法作为常规教学模式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且也得到了教师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成为提高教学效果,落实教学内容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
一、生活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原则
第一,生活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生活经历没有那么丰富,活动范围有限,这决定了他们的认知不可能与成人相比。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征,掌握绝大多数学生的喜好,以学生日常生活能够经常接触的事物、事件为基础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已知信息去理解、构建新的数学知识。
第二,生活情境的创设尽量贯穿课堂始终。教师在运用生活情境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把握课堂的整体性与持续性,同一堂课,教师要尽量用一个或者关联密切的生活场景来串联起课堂的全部环节,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如果场景跳跃性强,相互脱节,学生跟不上教师节奏,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容易溜号,将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像。
二、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一)利用生活情境提升课堂趣味性。构建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单纯地接受,而是用头脑当中已经存在的知识来进行消化、吸收、个性化重组,这个过程复杂又漫长,根据每个人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而各有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应用正确的方法予以指导。有研究指出,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与效率与大脑的活动有直接关系,在兴奋状态下最为高效,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状态越活跃,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也就越强。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科特色,借助生活情境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刺激学生的大脑兴奋,产生学习兴趣[1]。
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生活情境的运用,例如用“趣味厨房”的主题情境来学习认识“克、千克、吨”等重量单位。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一定会做饭,但是一定都进过厨房,对厨房设施,做饭所需的各种材料都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PPT,用视频或图片来展示厨房场景,让学生来说一说这是什么地方?都有哪些东西?基本每个学生都能说出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进行有目的的图片或实物展示。
比如学生说到了调料,教师就可以拿出准备好的一袋盐或糖,并着重指出重量标识,从而引出“克(g)”这个知识点,再让学生举一反三,说说还有哪些物品使用同样的单位。然后再通过其他重量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千克”和“吨”,并利用数量的叠加,让学生理解三个重量之间的关系。
(二)结合生活情境降低学习难度。小学生的发展特征是以形象认知为主,对有具体形象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理解起来比较快速而深刻,而抽象的事物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发挥想象力,但学生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不能保证一定正确。数学是需要运用抽象思维的学科,学生的逻辑尚处于开发阶段,理解起来有难度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生活实践中寻找思维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2]。
例如,在一年级学习“20以内加减法”时,学生对“满十进一”的概念认识比较困难,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一起逛一逛文具店,帮教师购买一件礼物奖励给本堂课表现最好的学生,如一支钢笔。教师一共带了16元钱,钢笔7元,让学生帮忙算一下,买了钢笔之后教师还能剩下多少钱?学生一下子答不出来,教师再进一步把难度降低,如果教师的钱是由一张10元,一张5元,一张1元组成的,要怎么付钱呢?学生简单思考就知道要用10元来付款,因为5元和1元加在一起不够7元,这样10-7=3,找回3元钱,再加上另外的6元,最后还剩下9元,用算式表示为10-7+5+1=9。教师还可以用不同的零钱组合来引导学生进行计算,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凑十法”“破十法”“平十法”等计算方法,做练习题时有意识地把数字进行拆分组合,熟练运用。教师在课堂最后可以让大家评选出表现最突出的学生真的予以奖励,给学生一个惊喜。
(三)运用生活情境锻炼逻辑思维。小学数学虽然是基础,但研究的内容同样丰富,不仅是计算,还包括事物的结构、空间、变化及信息等,主要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数学体系的学习,建立健全学生的逻辑思维,侧重的是对能力的培养。学习数学需要的是循序渐进,思维能力需要持续不断地发展才能够提高[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方法是锻炼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而良好的思维能力也能够让学生的生活更加便利,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比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可以由学生的生活场景进行导入,你有帮家人收过快递吗?如果买了一箱水果,箱子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对二维形状都比较了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三维立体景象,帮助学生领会空间思维,更为直观、具体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等特征。
总结:
生活情境教学方法是目前小学数学教育中非常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方法,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更加容易掌握课堂知识,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拉近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促进思维成长。生活情境的运用使数学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教师还应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予以合理改进和创新,推动教育改革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静.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8):235.
[2]张仁国.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5):240.
[3]荣丽.生活情境教学法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J].才智,2020(27):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