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船寮镇小学教育集团 323911
摘 要:微课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微课上的具体形象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打下良好基础的关键。我们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课程的模式,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发展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
关键词:微课;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研究
引言 冲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观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帮助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进行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他们的逻辑思维的发展。这样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
一、数学逻辑思维的主要内容
数学逻辑思维包括分类比较法,归纳演绎法,抽象与概括法,递推法,综合与分析法等方法,下面将结合例题对几种重要逻辑思维方法进行概括。
1.1分类比较法
分类比较法,就是让学生对那些知识点进行比较,类似的教学内容会让学生们对知识点更加模糊不清,然后让学生运用分类比较法,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的不同意义和内容,最后能够对数学知识进行巩固。因为分类比较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如我们在学习质数和合数的时候让学生对这个定义先有明确的认识,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定义然后进行数的分类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1.2归纳与演绎
归纳与演绎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内容时,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推理。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很好的知道学生对解题思路的掌握。演绎就是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把计算的过程写得清楚明了。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条理是否清晰,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演绎方法。例如:我们在学习推理三角形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一步步把答案写出来,就是一种很好的演绎方式。
1.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学生,不能够通过眼睛直接观察到的而是学生要在头脑中进行加工总结出来需要通过大脑进行思考。这体现了一个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否达到一定的水平。概括能力是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言语把所学知识表达出来。通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够指导学生的思路是否清晰同时也能够检测学生对知识点是否掌握完全。如我们在教给学生应用题的时候就要让学生上讲台上讲一讲自己做题的思路体现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然后让学生把抽象的事物进行简单化,也体现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高。
1.4递推法
递推法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数学方法,地推方法就是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一点一点推出后面的答案。递推法就是学生根据前面已有的信息发现后面的规律的一种方法。如我们小学题填数字游戏就是一种递推法的题型。学生观察前面的几个数字然后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填出后面的数字。这可以锻炼学生的敏锐程度和善于动脑筋的习惯。
1.5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就是学生在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把问题解答出来。综合就体现了学生考虑多种因素的变化然后把这些因素考虑全面之后得出的最终的结果。比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的时候就需要让学生先对题型进行分析是什么知识点然后再结合其他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答案 。
二、微课课堂的简单设置
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就需要老师在课程中一点一滴地去耐心地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要在生活中一点一点地去培养,而不是仅仅在课堂中的45分钟上这样局限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经验,然后把这些经验运用在学习过程中。因此老师就可以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去运用微课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要求教师在设计微课课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内容精简;②界面简单、易操作;③画面生动有趣;④内容逻辑性强;⑤例题和练习,代表性强。
首先老师在给学生运用微课课程进行教学的时候,就需要老师先给学生呈现出自己所讲大致的内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学生上课时不会那么迷茫。这样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一下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然后提高自己上课的效率。其次,老师在做课程,见面的时候应该采用一些具体形象的画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就会让学生在课上能够去进行思考。然后在对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逻辑性应该强,只有老师的逻辑性强了之后学生能够在老师的课堂上进行模仿去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我们在学习完课程时要给学生进行当堂练习题目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有一个很好的强化作用而且这个题必须是典型的代表。因为典型的例子能很好地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微课课程能够极大地帮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然后根据生动形象的画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这需要老师在课上去一点点的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学生和老师共同的作用下才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君.数学教学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21).
[2]乔燕.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