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庆东
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定威水族乡中心校,贵州省黔东南州 557207
摘要:很多学生都较为畏惧数学知识的学习,认为数学知识具有较高的难度,无法准确理解。为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就需要学习和了解更多全新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构建不同类型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情境中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数学知识
在正式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喜好游戏的特点,构建游戏情境,在第一时间聚焦学生的注意;为学生讲述不同的数学故事,使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加入更多生活中的元素,使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加入操作实践情境,使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会应用数学知识。
一、构建游戏情境,聚焦学生注意
小学生无法在上课时保持注意力的长时间集中,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未能及时集中学生的注意,那么学生将会很快出现交头接耳、走神等情况,无法紧随教师的教学步伐学习数学知识。针对学生的这一特性,教师就可充分利用学生喜爱的游戏构建情境,在第一时间聚焦学生的注意,同时还能保证课堂氛围的生动和有趣。
例如,在教学“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时,教师就可在上课时加入有趣的口令游戏。在导入环节中,教师需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游戏吗?这节课咱们就进行一个有趣的游戏吧,这个游戏的名字叫作‘对口令’。游戏的规则是,我说出一个数字,你们需要说出这个数的不同组合。如,我说出10,你们就可说出1+9、2+8、5+5等。在最短时间内回答最多且正确的学生,即可获得此次游戏的胜利。”在听到“游戏”这个词后,学生的学习欲望瞬间变得较为高涨,能够主动参与到的游戏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正确获得游戏的胜利。同时,教师还可加入有趣的“找伙伴”游戏,为学生发放不同的数字卡片,然后任意说出一个大于1的数字,如7,然后邀请拿着2的学生来到讲台上,寻找自己的伙伴,之后两名学生需一起说:“2和5组成7。”全班学生需依次完成教师设计的趣味游戏。这不仅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还能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逐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
二、构建故事情境,体会数学魅力
数学知识通常给学生带来的感觉较为深奥和冰冷,学生较为畏惧数学知识的学习,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1]。要想逐渐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人情味和趣味,那么就需要教师充分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身心特点,讲述不同类型的趣味数学故事,借此激发学生的思维共鸣和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的内容时,教师就可在上课时为学生讲述“分桃子”等数学故事:今年是花果山一年一度的桃子节,孙悟空正在给自己的猴子后送发放蜜桃。孙悟空给4只小猴子分了8个蜜桃,但是猴子说桃子太少了,希望猴王能多分一些。于是,孙悟空给40只小猴子分了80个蜜桃,小猴子非常不知足。
这是,猴王生气了,给400只小猴子分了800个蜜桃,小猴子们开心了,猴王也开心了,谁是最聪明的那一个呢?教师需鼓励学生围绕着这三次分套展开分析和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三次分桃子中,每一只小猴子都只能分到2个蜜桃。而教师可借此引入商不变的性质,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保持热情。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始终保持盎然的学习兴趣,也能更加认真地学习数学知识。
三、建立生活情境,感受数学价值
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都必须始终保持敏锐的数学眼光,能够从自身的角度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在教学时借此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还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搜集生活中的素材、场景等,将生活问题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学习和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价值,主动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2]。
例如,在教学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内容时,教师就可拍摄超市内的照片、商品的标签等。在上课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这些图片,带领学生参与到超市购物中。为了进一步使学生融入到生活情境中,教师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有的学生可承担起理货员的角色,了解货架上的商品以及其价格;有的学生需扮演消费者,采购自己喜欢的商品,并计算这些商品的价格。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能够发现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影子,认识到数学知识重要的应用价值。
四、构建操作情境,领悟数学道理
数学学科的教学目的就是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创设实践性的教学情境[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和探究教学内容,构建各种适合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情境,使学生在实践中探寻、在操作中学习数学知识、总结数学规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自行提炼更多的数学知识,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最终实现学生操作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同步提高。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内容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利用之前学习过的正方形、长方形的知识,尝试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转变成自己熟悉的图形,并找到这些图形之间的关联,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具有较强的易变性,能够建议逐渐拉成长方形,那么此时就可利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式完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也有的学生发展,如果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将其建成两块,那么就能组建成一个正方形,那么就可利用计算正方形面积的方式完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在学生完成各自的操作后,教师需鼓励学生分析这些计算方法。经过讨论,学生认为第一种方法是错误,第二种方法才是正确的。在这样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可实现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还能降低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
结束语: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形式,数学教师应当将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加入有趣的游戏、多种生活素材、实践操作活动、多种数学故事等,使学生在课堂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紧随教师的教学步伐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尚淑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探讨[J].考试周刊,2019,000(097):86-87.
[2]王雪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小学版),2019,000(008):156.
[3]黄鹏程,田琛.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读书文摘(中),2019,000(005):P.9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