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心理 数学教学的源头活水——读《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感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7期   作者:陈书玉
[导读] 《儿童学习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这本书的作者名叫张兴华,著名特级教师。
        陈书玉
        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   浙江宁波  315040
        《儿童学习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这本书的作者名叫张兴华,著名特级教师。他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数学教学心理研究,逐步形成了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的数学教学流派。书本从《知识的形成和习惯》、《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技能的形成与培养》、《智能的发展》、《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培养》六个方面进行阐述。结构上呈现了 “教学实例”、“心理分析”、“教学运用”三个部分。
        虽然这本书是理论书籍,可是它并不艰涩难懂,相反,本书的语言自然流畅。就如封面人物作者自己一样,纯朴而实在,轻轻地和你诉说着儿童数学学习中的心理现象和问题。一边阅读,一边仿佛听到大师用亲切和蔼的语调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结合实际具体的教学案例精彩点评,将我们教学中的困惑作了针对性地分析和解答,并带给我很多启发。
        在这本书中,张老师发出自己的声音,对儿童心理把握精准,所以能清晰地知道课堂中的儿童需要什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坚守什么。从此书中,有以下几个粗浅的体会。
(一)、充分了解儿童心理,让学生乐学
        在书中的第一章知识的形成和习得中,张老师提到儿童学习数学,经历着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受身体和因素的制约,小学生的注意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推进,有意注意逐步发展。
1、集中注意力 快乐学习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执教一年级时,教学10以内的组数后,我自创了一个“碰球”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巩固10以内的组数。游戏可以这样进行:教师手中可拿个铃鼓,向学生们提碰10个球的要求。有节奏的击鼓,并伴着鼓声说:“我的1球碰几球?”学生就会应和着铃鼓声有节奏的回答:“你的1球碰9球。”教师可根据10的组数随意提问。从10个球碰到9个、8个、7个、6个等。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上来编题,让下面的学生一起玩碰球的游戏。在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符合“乐学”原则。
2、营造丰富生动的数学学习环境
        张老师书中提到,良好的学习环境犹如一块磁石,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自觉参与到数学学习,沉浸其中。我在学生学了百以内的加减法和元角分等数学知识,设计一堂综合数学课——“开办文化用品小商店”。我在活动前要求学生自制钱币,在自制钱币中,学生可了解钱币的规格和尺寸,以及人民币图案。活动前在教室里布置小商店,在教室四角用课桌拼成四个简易柜台,用纸写上店名,贴在柜台上。事先放好学习用品,标好价钱,然后我就宣布数学活动课内容,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开办小商店,买卖学习用品。每组同学选两名同学担任售货员,其他同学扮演顾客,每轮结束后,互换角色。在活动中,要求学生认真计算,带了多少钱,用去多少钱,还剩多少钱,并把自己买卖学习用品的过程变成应用题,向小组同学汇报,让小组成员解答。

“开办文化用品小商店”的活动,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开办商店,确定单价、自行买卖、编制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的学习数学。
(二)充分了解儿童心理 建立表象
        书中在讲到建立表象和提取表象这个问题中,张老师讲的教例就很有启发性。表象是客观事物经过主体感知以后再头脑中留下的形象。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抽象概括性双重特点,利用这个特点,我觉得我们在教学一些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时都可以用到。比如我在教学认识厘米的时候,让学生先看直尺上1厘米的长度,然后闭上眼睛,脑子里想一下1厘米的长度,然后睁开眼睛用两个手来比划下1厘米的长度。这里的教学就是充分应用了这个特点,先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是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接着让学生用手比划,不仅深化表象,而且还将刚建立的表象提取和外化出来,借此还可以检验学生脑中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是否正确,做出了及时的评价。同样,这为后面的根据不同事物填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唤起和提取表象中,张老师讲到了一个一年级的问题:小朋友排队,从前数起或者从后数起,小明都排在第6位,这队小朋友共有多少人?这里老师用★代表小明,用○代表排在小明前面的小朋友,同样也用这样的方法排一排小明后面的小朋友,学生都可以顺利的排出:○○○○○★○○○○○,这样就可以列出5+1+5=11的解答。通过这个例子,我想到了教学上车下车列式的问题,还有小鸭子过河的问题都可以用这个办法来解决。这些都是可以让学生先画张图来看看,唤起脑中既有的表象,使之外化成具体的形象,帮助解决数学抽象问题。
(三)、充分了解儿童心理,适当运用激励措施
        这本书不仅不惜篇幅专门用第六章来讲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培养,而且仔细研读书中的教学实例会发现:张兴华老师特别重视教学评价对孩子学习的促进作用。“你真会想问题” “你想得和数学家一样” “你真有创意”等等教学评价语言无不给学生莫大的鼓舞和成功感。
        数学教学要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进行激励的适时鼓励表扬。记得在低年级的口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每天坚持口算练习。这是一个长久艰巨的任务,我针对儿童的学习心理,从多方面做好口算教学工作:一、坚持要求学生每天练习口算,为激发学生天天练习口算的主动性,我特地设计了“口算练习自主记录卡”,如果练习全对,小朋友就自己在相应的日期下用个性图案记录。二、每周设定一天为“口算日”,在这一天里组织班级口算竞赛,及时批改并表扬竞赛全对的小朋友。并每月评选“口算王”,口算全对次数最多的前五位当选为学期“小小神算手”,还给他们发奖状。这样的口算练习模式受到了家长和小朋友的欢迎,在活动和目标的指引驱动下,孩子练习口算的主动性增强了,兴趣变浓厚了,口算练习质量更是得到了提高。反思我自己探索出的关于口算教学的做法,不正是顺应了儿童的学习心理吗?正如张兴华老师一直所讲的那样,教学应该懂点心理学。心理学知识就好像是我们教学的源头活水,用心学习用心实践才能吸取养分,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教学。
        张兴华对于学术的执着深深地触动着我,这本书再版时,张老师又对原版进行了增删和整合,也许有人觉得这没什么,可是对于一位七十岁的人来说这意味着对学术的精益求精、对智慧的尊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的,大师的诠释,从各个层面都让我得到启迪,感觉如沐春风。相信只要不断地研读、深入地学习,一定能给我带来更多的收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