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静
浙江省永康市第二中学
摘要: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面对中学生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尴尬局面,广大的化学教师们应该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主要从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和化学教育中兴趣培养的途径发表些拙见。
关键字:化学兴趣 、形象美、实验美、艺术美、应用美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是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为了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即教学过程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经过升学考试进入高中的学生,智力算是较好的,学好高中化学应不成问题。可为什么分化会那么严重?追踪及收集学生的资料表明: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厌学,即学习兴趣不浓。因此,让学生学好化学的关键,就是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兴趣培养的的重要性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学生往往用“有兴趣”或 “没兴趣”来评价一节课。若一个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会心情愉快地听课、做实验、做习题等,不觉得是一种负担。兴趣会使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甚至废寝忘食。反之,无兴趣者,把学习当成负担,被动应付,学习效果自然就天壤之别。
三、途径与方法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由“老师要我学”转变为“我自己要学”呢?方法有很多,我仅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美的因素,让学生在美的愉悦中提高化学学习兴趣方面发表些拙见。
(一)利用教师形象美——产生兴趣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教师一走进课堂,自然成了学生关注的中心。学生以审美的态度向教师投以注意的目光,教师整洁的衣着、端正的外表、优美的语言都能使学生产生愉快感。
例如:我平时的着装非常朴素,偶尔有一次穿了一套比较艳丽的服装进入教室(那是下午的第一节课,很多同学还是昏昏欲睡),一看见我穿的衣服他们马上发出了“哇”的赞叹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段小插曲后他们马上精神大振,睡意全无。这堂课学生上课的兴趣明显高于以前。这次事件让我懂得了教师形象美的重要。通过教师的形象魅力,学生可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体验一种美的情怀,从而让学生喜欢你并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
(二)发挥化学实验美——提高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最大特点。实践证明化学实验中就有很多美的东西,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促使他们产生探求化学知识的兴趣。
1、实验环境美
宽敞明亮的实验室、晶莹剔透的玻璃仪器,高低错落的实验装置……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宁静和谐美。学生一走进实验室,看到摆放有序的化学仪器,就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对化学实验就会产生兴趣。
2、实验现象美
实验现象美是化学实验最为生动形象的部分。实验会伴随着鲜明的现象,如发光、发热、沉淀的生成和消失、气体的逸出和吸收、颜色的骤变等等。如镁条的燃烧所放出的耀眼的强光、钠粒放入滴有酚酞的水中所产生的“浮、游、熔、红”现象、利用压强差所产生的美丽的喷等等。这些现象都能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兴趣。
3、实验趣味美
兴趣的激发就是触发知识兴趣的爆发点。在课外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和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实验。如 “玻璃棒点灯”——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再如“烧不破的手帕”——把棉手帕放入用酒精与水以1:1配成的溶液里浸透,放到火上点燃,,使火焰熄灭后,会发现手帕依旧完好如初。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提高兴趣。
(三)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美——激发兴趣
教育理论认为,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不一定要先有兴趣,才进行学习,在学生没什么兴趣时,也可组织学生先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以趣促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想方设法加强课堂的趣味性。
1、用形象的比喻感染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兴趣、言行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对化学的浓厚兴趣会有意识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作为靠“嘴巴”吃饭的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讲课时做到满腔热情、抑扬顿挫、富有激情,甚至用形象的比喻去感染学生。
例如,在讲到白磷和红磷这两种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物理变化,因为他们觉得这两者都是磷。那我就马上给他们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以后我们班上男生要送钻石给给女朋友的话,都不用花大价钱去买了,拿块木炭给她就行了,因为它们都是碳元素嘛!课堂上顿时发出一阵会意的笑声。
再如,在物质到底是能量高稳定还是能量低稳定的问题上,我给学生打了这样一个比方:你们觉得自己是站在一楼稳,还是站在高高的十八层稳呀?学生也就立即明白了。课后的多次测试证明,学生理解、记忆的效果大为提高。
2、用生动故事激发人
作为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还应密切注视学生的一举一动,若发现有些学生精神不集中、搞小动作,或准备打瞌睡时,说明自己的教学方式已经使学生厌烦,就应该及时轮换另一种方式,巧用故事、谜语等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就大大不同。
例如在讲到碳酸钠时,可有机地结合纯碱知识介绍我国著名科学家侯德榜先生在一战期间,为了打破洋人对纯碱的垄断,发展民族工业,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回到了祖国;在讲到氯气性质时,结合日本侵略者采用毒气弹残害中华同胞,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在讲到王水时可适当的介绍波尔在祖国沦陷时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王水中放在家里,表明他要重返祖国的决心,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保持听课的兴趣。
3、利用幽默的谐音吸引人
化学是自然科学,含有大量概念性内容。此类需记忆的内容导致课堂枯燥平淡,学生不愿听课且极易打瞌睡。不管你如何强调这块内容的重要性,他就是记不住。然而将此类内容同平时生活有效融合在一起,效果就会发生重大改变。
如钾的焰色反应颜色为紫色可谐音为“指甲”、热化学反应中放热用负号代表,可谐音是“解放”,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大量概念谐音为“师生养花还(hai)养鸡”。还如电解池的阳极、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可谐音成“养羊养富”。同时加上一句:同学们,你们原来都很穷的,多亏了养羊才发家致富的哟!在一片笑声中他们就牢牢记住了。
(四)体验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美——升华兴趣 “学以致用”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从感知审美到延伸审美再到深化审美,最终在创造中学生的思维和对化学美的认识得以升华,达到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在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都可用化学知识解答:
如喜庆的节日里色彩斑斓的烟火就是碱金属的焰色反应,漂亮的松花皮蛋形成原理,浑浊的泥水变澄清是明矾的净水,烧鱼放些酒和醋有特殊的香味是酯,家里用的肥皂是高级脂肪酸和丙三醇在碱性条件下酯化的产物等。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回味、体会,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并从中发现美。
四、结束语
兴趣,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让化学充满“美”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如果化学教学在内容、形式上都充满美感,就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尚。当然,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应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不可画蛇添足。总之,揭示化学之美, 用“美”开启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应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恰到好处,润物无声,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孝荣.趣味性语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妙用[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0,(12):24.
[2]刘慧玲.巧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 教学研究 2011(29)
[3]涂阳军.情境兴趣与教育:国外兴趣研究新取向[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