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丽
山东省阳信县商店镇中学 251806
摘要:学习不仅需要刻苦钻研,还需要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提高自身学习水平。但就当前初中生的学习情况来分析,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一定的问题意识,出现学而不思的现象,导致学习效率不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意识,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引导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在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其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核心素养;问题意识
引言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更是创新的源泉。“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大胆质疑不仅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主动探究,巧于发现。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和出发点,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的兴趣不高
从小学到初中是学生跨越成长的一个时间段。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与教师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因为初中学生要面临着中考这个严峻的命题,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处于比较紧绷的状态,学习氛围也很紧张,打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物理学习,学生会逃避甚至恐惧。因为物理内容越来越有难度,许多学生望而却步,如果无法提升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学习兴趣,就无法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是无从谈起。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将目标都放在提高分数上,只知道认真学习,但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学生如果只是为了取得分数而学习,注定不会提升物理思维能力,也不会真正掌握物理的奥妙,就失去了学习物理这门学科的根本意义。
(二)教学手段陈旧
在初中物理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选择教学手段的时候,必须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但在研究中发现,教师在开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时候,由于对新教学理念了解不够全面和透彻,以至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难以满足当前教学要求。一方面,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依旧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自行掌握和主导课堂的节奏,向学生灌输物理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如同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学习中呈现出极强的依赖性,学习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教师常常忽略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而是片面地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开展教学,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制约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三)忽视课堂氛围的营造
课堂氛围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外在因素。目前,教师在设计、实施物理课堂教学的时候,对课堂氛围作用认识程度不够,忽视了课堂氛围的营造,无法给课堂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外部环境保障。另外,在具体的教学中,师生还沉陷在传统师生关系中,物理课堂氛围沉闷,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比较低,致使初中物理学习中出现了“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无动于衷”的现象,无法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初中物理核心素养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课堂提问
为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进一步有效提问,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实际情况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依据物理知识点去思考,鼓励学生自觉提问。如在《机械能和内能》一课教学时,教师可先就机械能和内能的物理知识点给学生进行全面讲授,如结合动能、势能和内能的定义及其相互转化的角度进行讲解。在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做一些小实验,如针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教师可鼓励学生采用小车下滑来计算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面带笑容,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来提示和启发学生,这时学生会发现小车的势能和动能并不相等,并会向教师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小车的动能和势能不相等?对此教师要避免直接给学生答案,可引领学生从受力的角度分析,让学生了解到空气阻力及与木板摩擦力所做的功等,并鼓励其提出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来鼓励学生提问,能有效激发其求知欲。
(二)营造民主课堂氛围,催化学生问题意识
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心理: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肤浅幼稚而招来其他同学的耻笑,或者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解决不了引起老师的不高兴。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首先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消除心理顾虑,无论提问的质量怎样,都应予以热情鼓励,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不讽刺、不冷嘲,而是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去思考,树立其自信心;提问有创意时,应及时肯定并因势利导;提问超出知识范畴时,应讲明原因。这样,学生没有精神的束缚和心理负担,自然而然就会踊跃发言,积极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尽量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注,对于胆子特别小的学生,应该到他们身边去征求问题。融洽亲切、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将问题导向应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是联系学生知识与现实生活的重要载体,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借助问题导向教学法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更重视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深度,不重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将知识学习当成任务,而不会发现物理知识学习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在学习的过程中过度依靠模仿,不重视实际应用,思维不具有深度。但是,问题导向教学法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在设计导向问题的时候,更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使学生能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思维深度。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将导向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能够有效改变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且这种学习方式更契合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在实际操作环节,教师需要先为学生设置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引出导向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将物理问题放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思考。
结束语
综上,问题意识是物理学习的导向,也是学生核心素养能力提升的关键。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结合有效策略来引导学生展开课堂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理念背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在提升学生问题素养的同时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小冬.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读与写(上,下旬),2012(01):187.
[2]韶小军.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8(02):29-30.
[3]储士宣.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考试周刊,2017(0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