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林俊
泸州市蓝田中学校 646000
摘要:地理在初中的学习中,虽然不如语文、数学、英语一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但是地理的学习也是不容忽视的。地理在学生初中的时候才开始进行学习的科目,虽然学生只需要学习两年,而且地理的成绩也不用加入中招考试之中,但是在这一阶段中,也需要教师和学习给予很大的重视。基于此,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地理教学中高速的融入课堂、使课堂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这就需要地理教师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激情被充分的极大出来,让学生在地理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趣味性教学;初中地理教学;应用研究策略
引言:高考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刻,高考成绩的好坏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严重的影响。然而,在初中的学习阶段中学好地理知识对学生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文科的学生来说,地理被纳入文科生高考的必考科目。如果学生地理学习的非常棒,这对学生高考的总成绩也是极有帮助的。对此,这就需要在初中的学习阶段中,加强对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一、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需加强
将教学的方式合理的融入生活实际中去,是教师对学生实施趣味性的关键。对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从学生身边的场景、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里去寻找素材,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合理的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让教师讲解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清晰,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而且,越熟悉的东西越能够吸引学生们的兴趣,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更有兴趣。
二、游戏化的教学环节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时期正处于青春期的发育的过程中,学生在这一时期中的精力都是比较旺盛的。而且,这一时期的学生都喜欢玩网络游戏,王者永耀、和平精英、开心消消乐等游戏都获得学生的喜爱。对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把游戏的环节融入到科学地理的学习之中去,让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快乐的进行学习。例如,“认识地球”是学生七年级上册需要学习的内容,这也是学生学习地理中最基础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熟练的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比赛。首先,这就需要教师先把这一单元所有的知识与学生讲解清楚;其次,教师再为学生准备各个大洲、大洋的拼图,并合理划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把拼图拼完整。
最后,教师再根据规定好的时间,对每个小组的拼图情况进行验收,最后将拼图最快的小组挑选出来发放奖励。
三、情境化的教学环节
把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全都给学生讲解清楚,并让学生熟练的进行掌握就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然而,教师为了有效的达成这一教育目标,就可以采用情境的教学方法。让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把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如同真正经历过的一般,从而使学生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采用情境的教学方法,还能够使教学的环节更加丰富有趣,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至于压抑、无趣。在人们所处的这个美丽的地球中,不单单只有亚洲、欧洲,还有美洲、非洲等等。“美洲”是学生们所要在初中地理中学习的内容,所处在亚洲的人们对美洲的了解并不是很深,而且,距离相差的也是比较远。对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讲解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教学的相关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学习。例如,教师在上课前告诉学生:在今年放暑假的时候,老师想要去美国旅游,但是老师没有去过美国,对美国不熟悉,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学习,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旅游的攻略好吗?对此,学生就会积极的去了解美国的相关知识,为了帮助教师做好攻略,就会对美国的习俗、人文、环境、温度等等进行了解。与此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四、合作式的教学讨论
为了将课堂上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起来,很多教师都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趣味性的课堂中,把学生的激情变得更加高涨。小组合作学习、主题辩论等都是教师丰富课堂学习的一种模式,尤其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在此模式上教师通常就会按照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进行合理划分,把地理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与地理成绩比较差的学习分成一个小组,并通过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差的学生的方式,让学生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一起学习地理知识。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使地理成绩好的学生在为成绩差的学习讲解他们不会的知识的同时,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从而使地理成绩好的学生成绩更加优异,地理成绩较差的学生不断进步。
结束语:
任何科目的学习都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的不断努力、积极配合,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多去了解学生,以此来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高效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闫韬.趣味性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0(49):134.
[2]叶馨.趣味性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