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核心概念”学习探究---以“分封制”学习为例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7期   作者:邓昌柯
[导读] 历史概念作为联系历史事实和历史规律的中间环节,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青睐。
        邓昌柯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 贵州 贵阳550001
        摘要:历史概念作为联系历史事实和历史规律的中间环节,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青睐。在课堂中注重历史核心概念的教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帮助学生逐渐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教师能够在历史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知识和能力素养,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概念教学也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因此本文从历史核心概念入手,结合“分封制”这个核心概念的“源与流”、“形与质”、“是与非”、“古与今”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举一反三,掌握学习历史核心概念的方法,正确区分历史核心概念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克服做题中出现的错误。
        下面,笔者以分封制核心概念的学习为载体,结合高考部分真题的命题思路及角度,进一步探究高中历史学科如何学习核心概念。
        一、历史核心概念的定义
        历史概念是“在历史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思维活动抽象概念而成的,反映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内在的本质特征”。具体有历史事件、制度、思维观念、人物和理论等等
二、学习历史核心概念存在的问题
        “以今度古”,“相互混淆”,“区别不开概念中的主要特征和非主要特征”,表达时用语不够确切”,简单来说就是概念模糊、张冠李戴、不能迁移。
三、解决学习历史核心概念的策略
        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一是要理清概念的“源”与“流” ,二是理清概念的“形”与“质” ,比如在学习“儒家思想“时,我们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但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却赋予了“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到宋明时发展成为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虽然他们的“形”发生了变化,但是“质”却没有改变。三是理清与之相关概念的关系。比如学习分封制这个核心概念时,我们就要理清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度、井田制的关系。三是澄清历史概念的“是”与“非”,就是要对历史概念进行评价 。四是联系历史概念的“古”与“今”即历史概念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几千年或者几百年的历史,它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四、“分封制”核心概念的学习实践探究
(一)分封制的内涵: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
        的制度。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的后裔,便大规模的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先代贵族,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
(二)分封制源与流:分封制起源已难考证 。商代开始分
        封诸侯; 西周时期,分封制成熟。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但是分封制并没有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在汉初,统治者采取了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汉代以后,分封仍然存在,特别是明朝分封非常典型。

后代分封得到诸侯权利逐渐减少了,后代的分封“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什么意思呢?
(三)分封制的“形”与“质”
        (2012年广东文综)“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C  )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
        此题说明汉代以后的分封很多诸侯已经没有政治上的管理权利了,他们只有衣食税租,也就是他在地方只能得到一些税收等特权,但他们不能参加政治管理,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面上这和西周的分封差不多,但他的实质已经变了,汉代以后的分封实质就是要保证皇权的独尊,在专制集权制度下的分封,本质已经变了。
(四)分封制与其他概念的关系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加强了周王的统治。但不是所有的分封必须有血缘关系,其实在西周分封中已经有一些不是血缘关系,比如分封对象有功臣,商代的遗族都不属于血缘关系。所以要把分封制与宗法制区别来看。目前从高考命题的角度看,有时会避开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考点,而是以文化认同为支撑,是“天下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这一分封制的基本内涵角度进行考查。
        2.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
        我们经常说要用唯物史观去分析历史。唯物史观强调用经济基础去决定上层建筑。分封制、宗法制的基础就是井田制井,井田制为这套政治制度提供了经济基础。井田制就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所有的土地都是周王的,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哪个地方的诸侯,尽管诸侯有很强的独立性,但本质上土地是周王的,所以周王强化了天下一体的文化认同感,也强化了周王天下观的地位。
        3.分封制与礼乐制度的关系
        礼乐制度是关于贵族在生活中、政治礼仪中的一系列规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维护等级,因为通过宗法、分封形成了这种等级秩序,实质就是维护等级差别。
(五)分封制的“是”与“非”
        顾炎武《郡县论》中指出“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犹不足也,人人而凝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之秩,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所谓禹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蔽可以付振.”据此可知,顾炎武:( D)A.主张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 B.主张将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相结合 C.主张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 D.主张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解读此题时,我们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表达了顾炎武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批评,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第二层解读是顾炎武针对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他认为中央权利太大,会导致分裂,地方如果权利太小又会导致地方管理差,所以他提出要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所以我们对分封制的“是”与“非”不能只从西周的角度去思考,同时也要站在中国古代整个中央集权发展演变过程中去看待它。
(六)分封制的“古”与“今”
        为什么要学习分封制?对我们今天又有什么意义?关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制度的问题一直在变动。我们的国家太大,如果地方权利太大,容易走向分裂,如果中央太强又会压抑地方。所以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地方都面临国家治理的问题。现在国家治理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通过分封制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历史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历史的过去、当下、未来是历史的三个时间维度的统一,我们应该从历史的学习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前行的智慧和动力。
参考资料:
1.2019年《天津师范大学》刘锦《高中历史概念教训研究》
2.2020年2月 南海石门中学 黄杏婵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