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泽
山东省阳信县商店镇中学 251806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种方式可以改革历史教学,促进其转型升级。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应该创新自身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初中历史对学生的影响非常突出,这是因为初中历史教学不仅有着知识教学的作用,同时也兼顾着文化传承的人文教育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历史教学
引言
初中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与外国的历史了解人类发展的过程,还能够促使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具有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立符合教材内容的课程目标,提升学生对中外发展历史的掌握能力,充分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一、当前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一)只关注成绩,不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学生终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关注学生历史文化情怀的培养,使学生的历史文化涵养得到有效提高。但是应试教育背景下,在当前教学当中,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较少,教师和学生往往只重视历史成绩,以成绩的好坏来衡量一个学生的能力的好坏,忽略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这就会导致学生对历史课本死记硬背,希望以此来提高学习成绩,以应付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对历史文化很难产生感情,产生更高的认知,思想品德和历史素养得不到提高,使其无法培养核心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重文化而轻学习能力的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以往的按部就班的教科书式的历史教学方式逐渐不符合当前的教学目的。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主要以历史教材为主,教学思维主要围绕教材提供的历史思路,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任务式的进行教材解读,缺乏了对学生教学思路的引导,缺乏实践教学的配合,导致了学生在历史思维上的短板出现,教学内容表现较为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较低,一旦成绩出现不佳的情况,产生怀疑自己努力的思想,会严重降低学习信心。学习能力是核心素质教育的重点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有利于学生拓宽历史视觉,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领悟,从中获取历史优质文化的养分,但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极少寻找课外的历史素材,对历史教研工作缺乏组织活动,对学生的教学实践缺乏有序引导,学生难以从课堂外获取历史学习机会,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建立的初期教学目标不明确
历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建立的教学目标不贴合实际,落实起来比较困难,这是大多数历史教师的通病。受到历史教师建立目标和教学行为不符合标准影响,教学效果一直得不到提升。由于初期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的过程中,不重视历史反思,仅仅达到了历史事件认知和记忆,没有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历史情感和价值观培养。针对历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着重解决。对教学内容统筹考虑,并关注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新的课程标准,执行科学合理的目标,实现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二、核心素养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
(一)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指引教学方向
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可以保证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教师有效地达到教学效果。同时,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学目标,也有利于为学生指引学习方向,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历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将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准确的内涵,将核心素养与历史课程的内在联系领悟透彻,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授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师在讲解宋朝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宋朝的历史文化特征,可以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唐宋展开对比,启发学生思考“唐宋变革论”的意思,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产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核心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来自于教科书以及教师的讲解。要优化历史实践教学就要提高学生参与实际教学活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课程内容,从多方面进行内容优化和改善,以教学实践为主题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的学习方面和脉络,学会自我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学习能力。但教学实践的开展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以及对历史的兴趣程度以及历史学科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提前做好备课准备,不断将教材内容进行升华和扩展,采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提高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受,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还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要改善历史教学方法,比如,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法、事件追踪法等等,通过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优化教学环境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开发学习潜力,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增加整体成员间的粘性,提高对历史科目的重视,解决学困生转变学习思路的难题。通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融入,将历史用在生活中,做好历史文化传承。
(三)联系古今,融合现实与实践
信息化时代的盛行,为学生阅读小说,关注网络信息提供了方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联想到历史学习的知识,并提升自我探寻历史真相的能力。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教师应该针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历史是对人类过往和起源的追溯,能够塑造学生灵魂,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教师对于历史现象和事件背后的原因科学分析,从而了解教学材料与其建立的关联。例如《美国内战》一课,通过背景和经验教训分析,得到了引发战争爆发的关键性因素。独立战争之后,美国迅速扩张领土面积,不超过五十年就成了两大洋之中的超级大国,工业和种植业经济不断增长,使用南方奴隶造成了南北方意见不统一,废除奴隶制的矛盾形成,无法调和。为此,分析后学生有了历史脉络的总体性概念和印象。又比如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巨变解体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照国家改革开放获取的成就,从而意识到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历史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品格,历史核心素养影响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学生在既定的条件下借助历史看待现实。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结合历史教育的当前现状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创设历史情境,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修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达到培养学生思想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田兴坎.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
[2]覃锦云.初中历史导学案教学有效性初探[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3]张淑梅.从课堂教学有效性谈初中历史教学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5(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