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缺失的成因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7期   作者:马承宗
[导读] 美术教育作为当前素质教育不可获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前教学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程。
        马承宗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大寺镇中心小学,广西钦州  535025
        【摘要】美术教育作为当前素质教育不可获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前教学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对学生的美术技能的培养、审美观的形成、人格成长、情操陶冶以及智力的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促进作用。但农村地区由于其各方面条件的薄弱和缺失,导致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起步艰难,难以发展。本文将从农村地区的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出发,探究其美术教育缺失的成因。
【关键词】农村地区;美术教育;缺失原因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既能够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的审美感受,同时还能一定程度地缓解师生的面对课业繁重的心理压力。农村地区,由于在经济水平方面与城市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教育水平上面也相对城市地区较为薄弱。素质教育在农村地区的推进速度和效果都不容乐观,也就导致美术教育在农村地区难以真正得到实施和推进。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美术教育一直陷于表面化、狭隘化、形式的困境中。
一、教育观念落后,应试心理根深蒂固
        农村地区作为落实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神经末梢”,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地方政策的引导性和改革性不强,导致农村教育观念难以更新[1]。以片面追求升学率、学习成绩等,促使农村教育对美术等艺术学科的教育缺乏重视。尤其是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发展也无法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因此教育的“功利性”过重,教师和学生都十分注重通过教育和考试能够改变当前经济差距过大的现状,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以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目标单一化、功利化,将教育仅仅作为社会选拔人才的标准和门槛,没有真正对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读书成为取得功名,出人头地,走出农村的方式,并非为了培养“人”,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精神的人,而培养“人”正是艺术教育的教育范畴。马克思感觉理论指出,当前的感觉活动是异化的,是人为了拥有财富所进行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而审美则是对这种感觉异化的救赎和解放。但这种救赎和解放需要建立在物质财产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极大满足的前提下,而农村地区本来经济发展就落后,接受教育是学生为了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满足而进行的人类活动,并非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进行的审美活动。由此可见,农村的教育观仍然停留在落后的功利主义教育观上,缺乏素质教育观念的真正掌握和渗透,仅仅是为了提高物质生活条件而走进课堂,自然对美术教育所提供的审美活动缺乏重视,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而言,审美是可有可无的,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二、美术师资匮乏,且与浪费并存
        当前,部分农村美术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专业教师短缺,师范毕业的美术教育教师寥寥无几。很多学校,美术课的教师往往是任课教师兼职,在观念、态度、业务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他们对美术课的专业知识知道的很少,有的是照猫画虎,依瓢画葫芦,难以胜任美术课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引导学生重视不够,有些艺术天赋高的学生直接被扼杀在摇篮中,现在美术课的教学质量令人担心。虽然农村艺术课教师缺少,但是也有些教师是有艺术细胞的。

有艺术细胞的教师也可以通过后期培训来提高艺术知识,从而在美术课的教育教学上可以提高美术课教学质量。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农村小学有少部分是有正规美术教育毕业的教师。但他们大多都在带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课。这种师资的不规范使用和不对口专业授课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同时也造成师资的严重浪费。
二、教学设备落后,美术教学氛围不强
        由上述论述可知,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有限,这就直接导致了教学设备的更新,难以跟上日益发展的教育观念变革。部分农村小学不仅师资匮乏,还缺乏足够的资金购买美术学科所需要的教学设备,即使可以满足教师的教学设备,也难以满足学生所需要的教学用具,相关美术教材单一,缺乏辅助资料的配合。除此之外,农村的教学环境条件较差,缺少美术教育所需要的艺术氛围,很多学校的美术课堂都是设置在原班教室,没有专门设置的美术教室,基本的美术器材,像石膏几何体、静物水果等都不够完善,又缺少第二课堂或是兴趣小组的辅助。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不仅会磨灭美术教师的教学热情,也难以激发农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更加难以培养农村学生对艺术的整体认知,难以培养其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就是的农村学生的审美教育一直停滞不前,美术教育自然也就成为一种形式化的教学模式。尤其是美术学习难以给小学生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回报,就更难激发农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了。
三、教学方式单一,缺少与农村实际结合
        当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缺失更为直观的表现便是美术教学方式的单一。这种因素成为压垮农村地区小学美术教育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影响到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效果及发展。从农村地区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过程来看,大部分美术教学仅仅停留在教师进行灌输式的单向教授美术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仅仅依靠教师讲,学生被动听,这种教学模式完全不符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完全缺乏艺术课堂的生动性和活跃性,学生难以打开艺术思维,调动丰富想象。这就导致了农村小学生对美术、甚至对艺术的认知都停留在书面知识表面,对艺术完全缺乏深入理解,更别说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了,这极其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2]。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所带来的严重弊端便是学生缺乏实践操作的动手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无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难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另一方面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美术学科在农村的发展。除此之外,当前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教师一味教,学生随便学,完全没有结合农村实际,没有对农村的广阔天地进行充分利用。美术教师完全可以将美术课堂搬至户外,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亲近大自然,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挖掘艺术素材,进行艺术的创作。稻田、田间小路、砖瓦房都是美术创作的绝好素材,教师应该充分引导学生对生活和自然进行观察和感受。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地区小学美术教育因其教学观念落后、师资匮乏、教学设备落后以及教学方式单一等严重阻碍了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也造成了当前新课改所倡导的促进下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中美育得不到根本落实,严重影响农村地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曾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缺失与改善[J].新课程,2021,(03):171.
[2]王艳.张家口地区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研究——以张家口市张北县Z小学为例[J].现代交际,2019,(09):65-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