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忠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实验中学 351146
摘要:分层教育作为常用的素质教育手段在基础教育的阶段已经适用了一段时间,但是一直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总结。本文从分层教育在初三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入手,进行应用价值分析,企图弥补分层教学的理论空缺。
关键词: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可行性分析、必要性分析
前言
分层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惯用教学方式,也就是秉持着依照学生特点来安排教学任务的素质教学思路,把学生依靠学习能力、知识储备或者性格特点等影响学习进度的特点进行分层,然后依照层次的高低安排对应的课程内容,从而达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分层教学虽然在现代教学体系中实施了很久,并且成为了重要的素质教育手段,但是其优劣势还缺乏清晰的理论指导和客观分析,本文就结合初三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来探讨以下分层教学在初三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继往开来,推及其他学科。
一、分层教学在初三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2.1学生有了基本的心理素质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认识还处在养成的阶段,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弱。不适宜心理状态不仅会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更有可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在选择教育方法的时候要把学生的心理适应程度考虑进来。而分层教学的方法由于其赤裸裸的分裂性和能力高低的分化性会让我们对他是否适应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产生担忧。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初三学生一般年龄会在14到15周岁左右,这个年龄已经超出了很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范围,有了基础的民事行为能力。说明初三学生相对于基础教育的其他年纪来讲,是最成熟、也是最需要承受压力的年纪,他们应该学会去接受社会上人们的分化,分层教育的方式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于学生心理能力的锻炼。
2.2教师资源相对丰富
故名思意,分层教学需要对于不同能力基础和能力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专项教育,相较于传统的大课教学来说,课程内容更为驳杂,课程进度更加的不统一,使人们自然而然的会对学校教师资源的储备而感到担心。
其实,这种担心在初三的英语教学中也是多余的,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分层教学的模式确实是对于初中英语教师资源的一个考验,但是,由于初三英语教学内容相对简单,不管是单词、听力还是口语,都只是基础的英语入门水平,老师的教学水平普遍可以掌握教学节奏。所以本质上分层教学模式对于老师压力的增加只是体现在繁琐和细致方面,并不会涉及到教学能力的考验。正常来说,一般的初中所拥有的教师资源用来在初三的英语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是绰绰有余的。
二、分层教学在初三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
3.1学生的英语能力分化严重
英语本就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分化最为严重的学科之一,原因有很多,家庭环境的因素占了很大的比例,家庭环境好、对教育重视的家庭可能从小就注重孩子英语能力的培养,这些家庭的孩子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而家庭环境相对较差的家庭可能根本就不会注意到对孩子的英语学习资源的投资,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家庭的学生往往只是在学校接触了英语教育,而且开始时间还相对较晚。英语是一门语言,耶鲁大学应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语言的学习很依靠环境和练习氛围,而且这些因素往往不是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弥补上的差异。从另一方面来说,初中三年级的英语教学是整个义务教育中难度最大的英语教学,是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教学,要接受应试的检验,因此,不可避免的要加速教学进度和提升教学上限。综上所述,学生的英语能力在初三会有一个很大的分化,这些分化不是学校课堂教育可以弥补和改变的,学校的英语课堂教育只能去适应这种分化而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
3.2传统大课的教学方式收效甚微
初三是中考前的最后阶段,由于中考应试的要求,一般在初三下学期的时候,学校的教学安排就会偏向于复习和查漏补缺的阶段了。在复习阶段的时候,学生对于学科的基本框架和知识要点其实都已经掌握清楚了,只是需要对于自己的弱项进行弥补、对自己的强项进行突破。对于初三的英语教学也是这样,没有了新的教学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实际情况来把握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向,这个时候点对面的传统大课的教学方式本就不太适用,所能采取的就只能是点对点的精细教学。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采用点对多点的分层教学方式还是对教师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是初三英语教学中必要的教学方式。
四、总结:
总的来说,本文从学生英语能力分化严重和传统大课收效甚微两个调度分析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也从,学生有了基础的心理素质和教师资源相对丰富两个方面阐述了初中英语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的可行性。从而肯定了分层教学在初三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也鼓励其他相似属性的学科尝试。
参考文献
[1]宋海燕.基于个性化教学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21(27):87-88.
[2]李静.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策略的运用[J].新课程,2021(1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