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7期   作者:黄秋华
[导读]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具体的要求是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完成项目任务的学习目标达到实现教学计划的目的。
        黄秋华
        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洋溪中心小学,福建省三明市365000
        摘要:项目式学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具体的要求是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完成项目任务的学习目标达到实现教学计划的目的。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项目式学习这种学习方法被广泛应用,有效实现素质教育。而小学科学是一门考察学生综合素养的学科,所以就要灵活运用项目式学习的方法,理实结合,不断促进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小学科学
        
        教学项目式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在科学教学领域的教学策略,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相应的学习项目,进而可以达成对应学习目标的现代化学习模式。因为项目式学习的开展不单单可以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强化学生对与相关科学知识点的深度理解,更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更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使得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当中始终保持进行科学研究的热情。
        科学课程作为进行素质教育普及背景下必修的一门学科,对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它承担了促进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任,同时为了确保这一类科学课程教育意义的实现,可以将项目式学习的学习方法不断进行引入到科学教学过程中,从而充分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项目探究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
一、项目式学习方法的介绍
        项目式学习是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支持和协助下,将知识点用便于理解和接受的问题项目与任务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处理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进行负责和推进,把项目落实到过程需要的各个环节当中去,从而通过完成相关的项目任务,达到完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作为项目式学习它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安排以项目为线索,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和以教师作为引导人的身份。在进行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安排当中,师生协作完成项目,项目活动由学生负责的,教师只是起到协助辅导的作用。
        所以项目式学习的开展必须:
        (一)设置驱动性问题。明确学习起点,问题难度不能过大,不能够超过学生的认知范围,保障学生可以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顺利解决实际问题。
        (二)营造具体的学习情境。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来自于真实情境的探索和研究,在实际教学中,要基于现实生活和真实的生活场景进行开展相关的项目活动,从而促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结合多个学科知识,实现学科交叉学习。再进行项目任务设计的时候要关注跨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也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学科知识的融合,从而达到完成对知识体系共同建构的目的。
二、项目式学习的基础
        项目式学习的思想来自于杜威的做中学理论[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讲述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无法经过被动接收而实现高效的学习效果,只有进行全身心的投入,才能达到学生在积极主动探究过程中实现完成度较高的学习效果。所以如果采用项目学习方法,就会使得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与团队进行协作,从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也是学生在进行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三、项目式学习的作用
(一)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研究项目为出发点,转变过去灌输性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更加充沛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自觉投入自主参与,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产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供给学生开放性学习环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自觉积极主动地查找有关资料,扩展学生的眼界和思维,使得学习环境更加和谐[2]。
四、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方法
(一)找准项目目标
        找准项目目标,才能确保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有序开展。所以在进行项目目标的确定之初,教师就要提前采取一定的调研等方式,达到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特征的目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充分的细化处理,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而明确出来细致的努力方向,同样地也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积极性。比方说如,在教学蚕的一生时,就要先明确项目活动的目标是学生经历养蚕过程并总结出来蚕的成长历程,对蚕的形体变化做一个记录,利用对比、分析等过程达到锻炼学生观察、表达、思考多方面的能力。
(二)科学确定探索目标
        再进行项目问题的设置时候要首先考量的就是探索问题的可行性。要考虑探索问题中所需要的材料是不是生活中容易获得的,而且这个问题的探究是不是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二是问题设置是有价值的。有助于促进学生联系知识进行思考。再来就是问题要能联系真实情境和生活密切相关。还有就是问题的设置要有意义,对学生来说包含的科学现象要有趣、有探索欲望。最后就是问题的设置要实现一定的德育目标,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始终。
(三)问题源于现实,提高参与热情
        把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作为问题的出发点,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认知,帮助学生积极利用已有的和可以搜集到的科学知识进行自主解决,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发展。
(四)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
        首先任课教师要精心设置探究任务,帮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考。比方说在学习垃圾分类的意义和做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让他们就学习垃圾分类的意义和做法进行探索,接下来鼓励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探索解决和整理归纳以下问题: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垃圾都有哪些分类的方式?分类以后的垃圾都将进行怎样的处理?为了更加环保,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做?请制作一个有关垃圾分类的宣传海报,进行小组之间的评比活动。可以感受到的是,经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了,课堂氛围更加热烈,学生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更加高涨了[3]。
        总而言之,进行项目式学习的实施不但可以让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能够促进学生进行主动自觉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在进行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将会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性地运用课上所学知识和课下自己搜索到的知识,为了找到完成项目的方法,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操能力,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进行科学探索的环境。当然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整体表现,及时进行反馈,不断进行教学的设计和调整。

参考文献:
[1]王圆.基于STEM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例谈[J].物理之友,2018,(9):85-86.
[2]石静,白可,刘军.在小学自然班中实施STEM教育替代科学课程的几点建议与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8):71-72.
[3]黄立兵.项目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2019,(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