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网络教研,促进教师发展的行与思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7期   作者:赵敏
[导读] 园本教研是立足于园所实际,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赵敏
        长兴县画溪街道包桥中心幼儿园     313100
        【摘要】园本教研是立足于园所实际,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立身于教育信息化2.0时代,传统教研模式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教师的教研需求,网络教研这一新型的教研模式便应运而生,它的普及也将会成为一种趋势。本文针对我园的师资队伍现状,探索网络化教研的有效途径,构建平台,丰富形式,以促进教师的优化发展。
【关键词】网络教研  教师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深入开展园本研训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内在需求。我园现有教师26名,其中30岁以下青年教师约占60%,教龄1至5年的青年教师约占52%,入职三年内的新手型教师共有六位,是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我园针对师资队伍现状,突出“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有效整合学习、反思、交流、研究等现代学校文化的基本要素,尝试“园本研训一体化”的思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然而,传统教研模式频率较低,一般一周或两周才集中一次,每次现场教研一至两个小时,未必能让每位老师尽兴的畅所欲言,释疑解惑,很难达到教研为教育教学行为服务的效果与目的;再者老师们日常工作任务繁重,研讨时间较难合拍,使得教研活动困难重重。于是,笔者开始把教研活动的平台转向了网络,创新教研模式,以网络研修为媒介,作为常规教研的补充,让网络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智慧成长的新途径。为了让网络教研成为老师们可以用、方便用、习惯用、喜欢用的一种教研手段,笔者尝试用老师们熟悉的校本研训平台、之江汇专题社区、学校空间等基础网站出发,搭建网络教研的平台,从最熟悉的QQ、微信、钉钉、美篇等手机app及软件入手,帮助老师们消除技术上的困扰,能够迅速进入到教研的状态。为了让网络教研从零散化、碎片化、个人化走向专业化,我们挖掘社交平台自带的多样性功能来开展多角度的教研活动。笔者尝试每周不定期地组织1--2次网络教研活动,商定时间、确立主题,日常辅助QQ群、微信群、钉钉群、专题社区等进行研讨、交流、借鉴,达到优化,转化成教学经验,再实现即时共享,以公众号、美篇等形式及时地推广。
一、运用钉钉直播平台,开展引领式教研
        疫情期间老师们被迫上线当起了“主播”,而别样的体验也让笔者从中发现了网络直播平台具备便捷、直观、互动性强的特点。按照线下教研的过程,采用视频直播下开启的屏幕分享功能,尝试将“读书分享会”、“精品游戏案例分享会”等活动搬到了网上。分享教师一边逐页展示着自己精心准备好的课件,一边配以文字解说,让所有在线的老师了解到每一段打动人心的读书心得背后教师的感悟与思考,每一个成功游戏背后教师的支持与所思所想。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相互作用,老师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分享的内容,发现亮点,汲取经验用于今后自己的工作中。整个过程中参会教师不受场地的制约,可以利用手机或电脑灵活参与,随时截图保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满足教师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通过文字留言发表自己的感悟,还可以积极提问,请分享教师给予自己有针对性的解答。你一言我一语,这样的互动探讨氛围轻松,让每位老师都能说、想说,满足了教师的心理需求,也增加了教师对网络教研的接受度。
二、运用校本管理平台,开展精准式教研
        当下幼儿园都在积极开展课程园本化建设,协同教师运用集体智慧,研究儿童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整合现有资源,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研组的重要使命。一次新教师成长汇报课,笔者尝试充分运用校本研训管理平台的“听评课”功能,分教案研讨、微型课指导、教学展示课评析三个流程完成本次网络教研活动。

前期教师们通过网络发言的形式对三份教案提出修改建议,指导新教师不断调整教案,以期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接着网络指导新教师如何上好一堂微型课,把握好微型课的细节处理、提问策略等;最后再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录像观摩来代替现场观摩。为了节省个人时间,现场研讨互动也用网络教研来代替,笔者提前与全园教师约定好时间后,先简单回顾三个教学活动的流程,随即围绕“活动重难点的突破”、“提问的有效性”等关键问题,请全园教师分别利用网络来即时寻找相关的文献资料,十分钟后再进行资源共享和话题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们发言频率高,互动效果好。此次随地随心的教研尝试不但解决了带班老师无法身临其境感受教学氛围、不能参与听课评课的问题,还节约了大家研讨的时间,便利地分享教师个人电脑中的资源与资料,帮助教师更充分地表达对教学活动中每个环节的理解与思考,聚焦核心问题,提升教研效果。
三、运用社区学习空间,开展对话式教研
        为了让教师充分表达自我,留下自己专业成长的足迹,笔者在之江汇教育广场上申请了用于教研组网络研修的专题社区空间——融智学苑。将大量的优质公开课的录像、课程理念、专家讲座等都上传到空间之中,供大家学习与交流,从而更有底气地展开教研活动。
1.教学说说——人人可评
        教师可以随时发布即时性的教学感悟、教学活动反思、教学动态,配以短小文字介绍的图片、教育小故事的视频等,引发同伴间的共鸣与思考,参与者可以通过回帖发表自己的感想。
2.教学话题——人人可答
        教师可以发起讨论话题,开展同伴间的线上共同探讨、互动交流,参与者针对困惑而想到有什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还可以发起“投票”引发大家做出判断和选择,更好地服务于教研开展。
3.教学日志——人人可写
        社区空间就像是全园教师共同的“日志口袋”,具有公开性,相互可以查看,从而引发彼此间更深入的思考。例如每位教师可以在空间里记录自己的教学经历或专项内容,像每日游戏观察记录、每月课程故事、外出学习心得体会等等,篇幅可长可短,可以穿插照片、思维导图并配以文字,充分表达自己的研究与思考,以此增加交流的及时性与互动性。还可以上传最新的网络资讯,把好的文章转发给好友浏览,引起教师间的专业共鸣,观念碰撞,达成教育共识。
我园自开展网络教研以来,初步探索出了一些方式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
1.查阅资料“随时随心”
        网络教研时老师们可以随时随心地浏览教育网站,利用关键词搜索信息,下载自己所需要的教学参考资料,从而获取最新的教研信息,树立了正确的课程意识。
2.参与研讨“百家争鸣”
        依托网络教研的优越性与隐蔽性,能够避免“面对面不发声”的尴尬,每位老师都有机会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意见,直言不讳。同时,文字输入的网络互动也让我们捕捉到性格内敛的老师积极主动的一面。
        网络教研打破了空间、时间、地域的限制,做到时时参与,及时反馈,数据化的呈现了教研轨迹,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升华了传统教研形式。积极运用好网络教研,促使教师在反思中研讨,在研讨中行动,在行动中磨砺,在磨砺中提升,实现知行的统一与融合,丰富教师解决问题的途径,为教研活动注入新活力,成就智慧教师。
【参考文献】
1.《依托网络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策略研究》.马文成.2014.01
2.《基于信息技术的跟进式教研的实践研究》.刘红梅.2019.11
3.《互联网+教研在幼儿园中的实践探索》.牛倩、买青叶.202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