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亮
山东省广饶县共青希望小学 257300
内容摘要:如今的作文教学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习作兴趣、习作的素材,缺乏表达的语言,缺乏写作的基本方法和修改的能力等,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作文中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乐于表达呢?结合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习作教学做了如下思考与尝试:一、和作文一起生活,把好“日记”关;二、和作文一起学习语文,把好“读写观”; 三、多方位参与,把好作文“评价观”。
关键词:生活日记 读写结合 评价欣赏
一说起作文,学生怕写,老师难改。学生抓破头皮,咬烂笔头,就是写不出来,即使七拼八凑地完成了一篇作文,也是内容空洞,语言乏味,条理不清。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习作兴趣、习作的素材,缺乏表达的语言,缺乏写作的基本方法和修改的能力等息息相关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作文中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乐于表达呢?结合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习作教学做了如下思考与尝试:
一、和作文一起生活,把好“日记”关
日记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载道”作用,是我们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更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方式。人教版教材从二年级上册就涉及到了日记的内容,通过展示《日记两则》,孩子们对日记有了初步的认识,于是我在“口头说话”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写起了日记。
传统日记教学中,学生日记的通病就是很容易记“流水账”。这是每一位中高段语文教师在日记教学中最不想看到的。所以在低段时就要防患于未然,怎么办呢?我在二年级的日记教学中,尝试采取适时命题的方法,每天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记日记。
日记教学,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尽量一次性建立正确的日记概念:日记是要每天都记,但并非把当天的所有事情全部罗列出来,只挑其中的一两件自己认为有意思的来写就行了。这样的话,学生潜意识就对日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会在写日记中走弯路。
二、和作文一起学习语文,把好“读写观”。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可以看作是学生写作的典范。通过它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又提供了练习材料,在阅读中写作文,在作文中提高阅读的能力。
1、感悟写法,学生仿写。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因文而异,充分感受,模仿训练。如表达有特色的文章,就学习其表达的方法;观察有特色的,就要在学习观察方法上下功夫;选材方面有特色的,学生可以在学习选材上做文章等等,然后根据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内容,有所改变,有所创造。
2、个性阅读,填补课文空白。
如果说,前面所说的重在模仿的话,那么学生在与文本进行交流,发生思想产生碰撞时所产生的个性化理解,也即学生对“例子”的迁移与变通,是阅读的根本目的,是一种创新,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鼓励学生的这些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有独特的感受,这一点对于写作中写出特色非常重要。
此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及知识面,对孩子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的。这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是为孩子们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三、多方位参与,把好作文“评价观”。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认为在日常的作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通过激发写作兴趣、丰富素材、关注日记、家校共享习作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习作的真实性,使他们写出充满童真的作文。
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阅读到了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的习作“评赏观”
他这样定义:习作赏评的核心价值就是欣赏而不是修正,是唤醒、激励、鼓舞而不是批评、督促、压制。评改课,应该成为鼓舞人心的“庆功会”,而不是“批斗会”,让其积极主动,跃跃欲试地准备着写下一篇作文。因此教学中,我大胆尝试了以下做法:
1.互批互改。每次抽签决定合作伙伴,相互批改,主要改正错别字,用得不准确的词语,不通顺的句子,用得不恰当的标点符号等,改后相互交换批改意见,指出优点与不足之处,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时,可以立刻与小作者商量,达到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2.小组评改。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激起学生“为师”的欲望,引发作文批改的兴趣。每小组由三到五人组成,由作文基础好的同学担任组长。小组里每人拿出自己的作文,轮流朗读,大家逐句逐段地进行分析、评改。主要看是否符合本次作文要求,是否围绕中心选材,是否抓住重点,条理是否清晰,语句是否通顺等。“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学生在互相批改中会渐渐形成浓厚的作文兴趣,悟出一些作文之道来,往往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3.集体交流。学生在小组评改后,选出小组最好的一二篇作文,教师用投影展示出来。然后,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大声、自由地朗读后,对照自己的作文发表各自的意见。哪里写得好?为什么?给你哪些写作上的启迪?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中及时予以点拨总结,提高学生对自己作文的再认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想,只要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写作能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的,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奏响一支动听的习作教学的乐章。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2)杨元吉.读写结合:一种阅读教学方法的重新审视 现代语文,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