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雍川镇麦禾营初级中学 722404
摘要:文言文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广大中学生对文言文无兴趣,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缺少一定的文言积累,形成了一系列不良的阅读习惯,阅读现状堪忧。笔者就中学生文言文阅读不良习惯及成因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得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
关键词: 初中生 文言文阅读 不良习惯 矫正方法
正文:中国古代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中学生要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对文言文兴趣不高,甚至有些学生见到文言文就头疼。学生中还流传这么一句话:“中学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老师在教学中也会茫然无措。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把自己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各位同仁交流切磋。
一、初中生不良的文言文阅读习惯。
1、对文言文阅读不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
2、平时学习懒惰,不积累文言实虚词的含义。
3、不会总结归纳,缺少正确阅读方法。
4、过分依赖资料书,没有学习主动性。
5、文言文阅读量少,文言阅读语感差。
二、初中生文言文阅读不良习惯的成因。
教学方面:
1、教学方法死板,扼杀了学生学习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仍以串讲为主,以逐句翻译为主,没有新意,学生欣赏不到文言之美,学习失去了兴趣。
2、只要求死记硬背,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导。
文言文教学只要求记背课文,对字词积累方法,记诵技巧不做指导,收效甚微。
学习方面:学生对文言文无兴趣,没有一定的字词积累,缺少正确的阅读方法,完全的依赖资料书和老师的讲解,缺少阅读自信和阅读的主动性。
三、阅读不良习惯的矫正策略。
结合学生文言文阅读的不良习惯及其成因,通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总结了以下阅读方法。
1、树立学习自信,打消胆怯心理。
对文言文阅读,学生总是厌烦甚至胆怯。
首先告诉学生文言文并不可怕,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学生阅读文言文有很好的语感基础,完全可以轻松学好文言文。
2、变换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兴趣。
“教学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教学中,打破陈旧的课堂模式,适当的加入古人的生平、经历、故事等内容,增强趣味性。教学《愚公移山》,我让学生听唱江涛的歌曲。教学《庄子故事两则》,我给学生讲述庄子传奇的生平。教学《鱼我所欲也》,把现在生活中见利忘义的贪官,与疫情中冲锋在前的医务人员对比,让学生深入的把握文意。还开展文言文朗诵比赛、辩论赛、演讲赛、表演课本剧等活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3、提倡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言的物质外壳见诸声音,提倡诵读是增强语感的前提。叶圣陶先生说:“读法通常分为三种:一种默读,一种宣读,一种吟诵。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三种读法来读。” [3]所谓默读,让学生自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语,运用注释自解文句大意,在边默读、边解难字难句中,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这种读法多用于预习阶段。所谓宣读,这是在学生课前默念通读的基础上,“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 [3]它要求学生放开喉管,大声朗读。三是吟诵。准确背诵课文,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诵。这种诵读文句的训练,期间少不了老师示范、指导和反复训练。实践显示,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天长日久的磨练,便会逐步养成文言语感。
4、抠紧字词认读,抓紧记诵积累。
抠紧文言文常用实虚词的积累,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文言文字词的构成,除与现代文相同的常用字词外,教学中最应重视的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冷僻字词五类字词,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它们。
5、拒绝学习依赖,慎用参考资料。
资料书对学文言文是有帮助的,关键是要会用。面对学生过分依赖资料书的情况,首先严禁学生在课堂使用资料书。我觉得最好时机是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和课后复习阶段。课前的预习,资料书能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内容。而课后的复习,能补充课堂上没有听懂的知识,起到巩固作用。
6、课内外结合,强化字词积累。
为大量积累课内词语,我还经常抄印一些课外的文言语段让学生去阅读,教会学生用课本上学到的“例子”去解决新问题,这种阅读练习不仅教会了学生如何解决新问题,还丰富了学生的词语积累。
文言文阅读只要养成了自信自主、博闻强记、读思结合、举一反三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增强文言阅读语感,提高阅读欣赏品味,深入感受中华古典文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2] 赵春艳《从走近语文到走进语文》 《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9月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