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 评价改——浅谈微课运用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价方式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7期   作者:胡瑞霞
[导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确定了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也以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为导向,为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方向。
        胡瑞霞
        金华市环城小学     321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确定了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也以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为导向,为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方向。文件中,强调注重改革学生评价,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关注“发展性评价”“过程性”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 [3]
        而在“微课”“微信”“微视频”等大行其道的今天,教师以微课的创新形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微课”形式转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形式,促教育评价多元化,将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笔者将通过教学实践案例浅析多元化评价在课堂上的实际运用。
    一、前导评价:一单一程知学情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并利用微课对学生进行课前的指导,让学生对新课的内容更加清楚,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方式变化,老师的评价方式也跟着变成了多元化评价。
        1.一单:表格式预习评价
        课前,教师根据学生发展与课时目标确定预习单,以表格形式发放,让孩子一边观看微课,一边进行预习。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中的《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之前,我们根据教学目标“了解多种多样的我国民间艺术;了解民间艺术的所属地区”,搜集了江西景德镇陶瓷、浙江东阳木雕、陕西华县皮影等图片和文字资料做成微课,让学生预习并完成表格。

        在微课中,我们先借助地图,介绍不同民间艺术的名称以及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之后结合图片和视频资料,重点介绍了这些民间艺术的特点。课前学生在家自主学习微课,通过学习表格的罗列,学生了解到了我国的民间艺术多种多样,满足了广大人民的精神需求,知道了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2.一程:搜集学习资料作表现性评价
        学生的生活,就是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资源。如何有效地在生活中搜集资料,这是学生要掌握的一种能力。老师利用微课在课前具体、深入地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帮助学生更快速、高效地掌握这种技能,并对搜集资料的过程作表现性评价。
        例如:教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9课《小水滴的自述》之前,为了让学生了解“小水滴遭遇哪些不幸”,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水污染的资料(照片、新闻报道、录像资料等)。我们制作了微课《走进金华江》,视频记录了探索者在磐安源头取水,拍下当地生活环境照片,又在东阳江取水,拍下当地的工业环境。在视频中,通过两杯水的清澈度对比,说明了水被污染,人为原因占主导因素。
        学生根据视频指导,在爸爸妈妈帮助下对身边的水源污染进行了解调查。老师从以下几方面对同学的调查结果作出评价:设计调查表、现场取材、活动参与度、团队合作、结论证实。这种多维度的表现性评价,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开展资料搜集工作,为课堂学习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二、课中评价:微课学习促发展
        微课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为有趣,更为开放,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的学习更为自由,使学生更深入地去思考与探究。那么,微课学习中的课堂评价侧重点也将随之改进。
        1.微课学习的专注度评价
        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中指出,小学阶段要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品德课程的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中有许多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点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知识点比较抽象难懂,老师利用微课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知识点,但微课时间有限,这对孩子的专注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利用专注度等级评价来督促学生上课认真学习微课知识。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你好,新学校》中的第三课《上学的一天》时,我们利用自制微课《如何安全过马路》来让学生掌握常见的交通知识。看完视频后,老师出示课堂交通标志,分批次当场考察学生。全对则专注度五星,错1个专注度四星,错2个专注度三星……通过反复几轮考察,激励孩子开动脑筋,专注地记忆,掌握简单的交通规则知识点,并实现专注度等级晋升。接着,“红绿灯”微课学习,视频展示了正确过马路要点:“红灯停,绿灯行”“一停、二看、三通过”,通过集体背诵、分组背诵、指名背诵等考察学生的专注度。专注度评价有效地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动能。
        2.动态微课学习的跨界评价
        2011版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提到“……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老师们在上课时要有跨界意识,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有机融合。
        例如:在执教《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十二课《家乡的喜与忧》这一课时,教师在课的最后环节设计了“我为家乡做贡献”活动。活动前,教师利用微课像大家展示“金华几十年的发展变化”,看完微课后,学生分组讨论,有的决定为家乡设计新房、有的准备为家乡设计桥梁、也有的决定为家乡设计新型能源采集站等等。
        本堂课在让孩子了解家乡的发展和忧患的同时,又融入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使教育更贴近孩子的生活,更具有时代感。因此,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自身在谋课、上课、评价等方面一定要有跨界意识。于是,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了艺术设计、环保理念、实用度、创意等美术和科学道理等方面的跨界评价。
        3.微课学习的分组辩论评价
        品德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通过微课视频播放,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教学内容,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例如:教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诚信》这第一课时,我们利用微视频《曾子杀猪》的故事让学生只管了解诚信在我们身边。但是,往往生活中也有特殊情况存在。接着老师引出话题,引领学生进入“该不该遵守事先约定”的辩论环节,引导学生分组分观点各抒己见,从而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在辩论的过程中,老师的评价就不能是以往的肯定式或者否定式评价,而是变成了接纳式和小结性评价。通过辩论让孩子们明白,诚信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一种美德,诚信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道德高尚的标准之一。
        三、后测:链接生活育素养
        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的过程,也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生活实际。教师通过微课,以活泼多样的形式,设计巩固练习,拓展延伸等,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并养成习惯。
        例如:在上《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四通八达的交通》这一课的最后环节,老师播放了微视频“各种交通工具的优势”,并提出了设计“周末北京研学攻略”作业,要求设计不影响第二周上课的同时能在周末畅游北京的最合理的路线,并选择最合适的交通工具,呈现方式ppt。
        学生通过PPT在班级群里展示了自己小组的设计路线,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展示方式。ppt可以群共享,学生在家里就可以对同组的路线设计做一个自我评价,组和组之间可以互评打分,教师也可以通过量表对PPT上呈现的内容进行评价和鼓励,从而在良性同伴互评中促进学生素养发展。
        四、实践思考:微课运用中多元评价展成效
        尽管微课运用中,教师的评价方式也变得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和灵活性,但也要注意适切运用,所以,我们运用多元化评价时,还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要有指引性和可操作性
        教师的评价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充盈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其担负的重要使命是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那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例如:教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9课《小水滴的自述》之前的“小水滴遭遇哪些不幸”的视频指导调查活动。教师只用“非常不错,加油”“认真的态度值得肯定”“辛苦了,继续努力”等不痛不痒的评价语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语未能捕捉发展点,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更进一步做好课前调查工作,不能促进学生的再生长。
        当然,多元化评价也要从课堂实际出发,如果一味追求评价全面,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内容过于复杂等,都会影响教学效率,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老师在设计评价角度时一定要考虑评价的可操作性,抓住重要的几个评价点来实现有效地评价。
        (二)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
        《浙江省中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建议第24条指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所以教师要做到评价有度,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邀请家长参与评价。特别是高年级,可以采用自评和他评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例如:《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四通八达的交通》这一课的课后设计“周末北京研学攻略”作业,家长也参与了网上查车票,旅游景点查询等,那么除了自评和师评,家长的评价无疑是更直观的,更能真实地评价出孩子在设计过程中的艰辛和付出。 这种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方式更能有效指导孩子们的生活实践。
        教学有方,评价有度。微课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深化感知,掌握技能,形成习惯,让教学更加高效。多元化评价方式也让道德与法治学习更具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促进了家校沟通,促进了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 教育质量的意见.2019.
        [4]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 [3]
        [5]李政涛. “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质量[N].中国教师报,2020-01-01(003).
        [6]穆夏梅.微课程: 未来受欢迎的教学模式[J].才智.
[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总主编:惠中 主编:吴维屏  副主编:张振芝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