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吕鸿羽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区县城关镇第一完全小学,河南省南阳市 474650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小学朗诵经典古诗文是学习语文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在经典古诗词的朗诵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经典文化,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经典作品和诗集是中华文化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作品之中不仅包含了各个时代文人志士的高尚情怀,作品的发展也验证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灿烂的文化传承。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实行经典古诗文的朗诵,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经典诵读助力人文素养途径展开探讨。
【关键词】 语文教学;经典诵读;人文素养;方法策略
经典古诗词诵读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很大的帮助。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那场经典作品的朗诵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记忆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语文学科综合素质。促进其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经典诵读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诵读经典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反思和延伸,潜移默化之中,开发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了解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许多经典的古诗文作品之中,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些文人的思想情操和志趣意向。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的是拳拳爱国之情,甘为奉献的精神。学生们通过经典作品的诵读,更加了解这些文人志士的思想,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地前行,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良好发展。众所周知,汉语言与别的语系有所区别,经典作品之中大多要求平仄押韵,格式整齐。这就是的经典作品的诵读在教育教学之中的优势。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也要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学习字面意思,更要通过学习诗词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因此,经典诵读既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审美的过程。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现状分析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典诵读作为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对于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的局限,和教师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思想不同,因此,经典诵读教学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制约。以下是经典诵读教学受到影响的主要原因: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经典诵读观念认识不足,并不能将经典诵读作为教学工作的展开重点,教师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引导者和调控者。教师对于经典诵读的教学观念的重要性有所偏差的话,再加上教学方案的单一,经典作品的教学本身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重难点,因此不能起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实施力度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规范性的缺失。
即使在素质教育改革之下,对于经典诵读课程的教学也并未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有些学校过分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人文素养的相关培养,导致经典诵读教学被忽视,课程教学的开发和实施力度都不足,导致在长期封闭的教学环境之下,难以发展,难以得到创新。在小学阶段的经典作品学习中,小学生对于经典知识的了解有限,更多的是从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了解经典文学作品信息,感受诗人在作品之中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另外,由于其他的课程教学知识的学习也会占据学生其他的学习时间,使得经典知识的学习时间被减少缩短。一些经典的教材将经典作品碎片化的放入教材之中,学生只能在课堂之中,学习到经典作品的碎片,并不能够得到比较整体且系统化的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对经典作品的了解十分的片面写碎片化。经典诵读的教学也因此受到限制。更进一步的也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经典诵读提升人文素养的方法与策略
(一)引导学生通过经典诵读感受经典作品
在一直以来的教学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经典古诗词都注重平仄押韵,句式结构的。古诗文语言精炼意蕴深厚,具有节奏美,韵律美的语言特点,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记忆,也为学生对诗文进行诵读提供便利。教师应该既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双向发展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多读经典,好读经典,读好经典。从而质变积累达到量变的提升,学生在读多了经典之后,达到提升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以古诗文教学为载体,教会学生基本的古诗文阅读方法,学习方法和应用方法。比如,在进行各种良好品质教育的时候,可以分主题,分课时进行教育。在学习爱心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用1至2个课时,学习关于爱心的经典作品和经典诗文。同学生们学习和探讨作品含义和作品价值,在课室结束之前,对相关主题作品进行总结。让学生们在了解相关美好品质,同时能够学到更多的经典作品,在学到经典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课后作业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对下一主题进行预习,或者对上一个主题的作品进行延伸了解。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背诵诗词,从而厚积薄发。
(二)情境与意境相结合,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经典诵读的作品一般都是古代优秀的诗歌散文,在学习这类作品的时候是比较讲究情境与意境相结合的。因此,这就要求在经典诵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形象记忆,还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在诵读教学的过程之中,运用自身的感知形象,通过想象填补诗歌之中的空白和意境。因为诗歌的语言是抒情的,含蓄的,精炼的,跳跃的,但其深刻的含义远远超过鞋字面意思,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更要引导学生透过字面意思,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表达,而情境和意境相结合,无疑是学习经典的好方法。如果把经典作品比作为一个冰山,那么我们通过诵读了解的就是冰面上所呈现给读者的东西,要了解更加深层次藏在冰山下面的意境,情感和含义,就需要学生们通过对情境和意境的把控,通过想象力去填补冰山下面的庞大。通过经典诵读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走进作者内心真实的世界,探寻经典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素养。这才是经典诵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宗旨。
总之,经典诵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学习经典作品下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经典诵读的教学。通过多元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走进经典作品,了解经典作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蕴哲. “经典诵读”研究刍议[J]. 语文学刊2011.13(02)04-11
[2]杨朝童,吴玉辉. 全课程体系下经典诵读研究初探[J]. 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9.21(15)07.11
[3]吕艳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研究[J]. 教育艺术 2017.11(2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