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秋香
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西外街邵阳市五中 邮编422000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教育工会于1984年10月13日出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变化,我国师德师风政策在近四十年间经历了提出基础性要求(1984-1993年)、通过立法走向法制化(1994-2009年)、强调长效性的机制改革(2010-2013年)、通过强化追责来提升实效性四个阶段(2014年至今)。纵览中央改革时期的政策文件,可以发现在师德师风建设上,师德的边界不断明晰、师德建设的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师德师风建设主体趋向多元化的态势。立足当前发展阶段,“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已成为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其根本在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加强,一方面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建设的根基,另一方面,推动师德建设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从教育发展的阶段来看,中学教育特殊地位决定了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地位,它不仅事关新时期教师队伍的建设的全局,而且是我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中轴。
关键词:中学;师德师风
一、中学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师则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看望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时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所谓师德,乃是教师所赢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所谓师风,则是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所展现的精神面貌和风尚气度。要想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过程,必须将师德师风的建设和养成,作为教师发展的首要内容。我们可以从国家的顶层设计、社会的公序良俗和个人的责任担当三个方面来分析这种必要性。
第一,要想推快教育现代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教育强国战略,建成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期教育实践的重要任务。2017年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高保障民生水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这一提法不仅是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以来对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阐释,也是对新时期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规划,即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来统揽整个教育发展的全局,同时,也指出了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鹄的所在。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2019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对教育现代化和建设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和任务。一方面,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肯綮,另一方面,将育人本领作为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准绳。
第二,形成教师队伍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是社会公序良俗确立的关键所在。马克思在包含着新的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肯定了环境和教育在人的解放中的重要作用。党自十八大以来,将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并强调了教师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用“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等称谓表达对广大教师的殷切希望,明确教师所肩负的传播文明和传承文化,传递信念和知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这一光辉的职业,以明道信道为核心传道授业,以关爱铺就知识大地,以教诲指点人生迷津,以无悔践行生命责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寥寥数字,不仅指出教师应以高超的教学育人,更要以高尚的人格化。中学教育在学生的整个教育阶段中居于承上启下、发蒙启蔽的关键,同样也是每个人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一方面,相对于小学生的懵懂无知,中学生心智初开,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始形成,教师作为这一阶段的领路人,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个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在此阶段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不仅会对人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也会成为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第三,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个人成长所必须肩负起的责任担当。马克思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道,“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哪怕只是表面上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无疑是能够给人以尊严的职业,并且是有利于个体在自己的领域中进行独立地创造。《资政通鉴》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可见,德乃才之根本,对于教师而言,良好的师德师风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前提,也是形成优秀教师的胎底。师德,作为教师本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它与教师本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共同构成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师风,作为教师在公共场所中和职业场所中,特别是在与学生互动之中的精神面貌和个人气质的展现,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重要内容,师德师风的养成和完善,是教师行业和教师个人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师德师风建设也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推广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学生的德育处于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格魅力将会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对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个性起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积极影响。
二、中学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路径
具体来说,师德师风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必须实现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四个方面的协同建设,每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只有建立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之见的良性合作,才能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常态化,使其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内生力量。
从国家层面讲,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政策的重点,成为了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18-2022年)》,明确提出建立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考核机制,明确教师应坚定信仰并积极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9年1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强化规则意识,完善监督台体系,要将“将课堂育 德,在教育教学中提升师德素养”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师德师风建设,在实践中以师德师风建设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还需要:第一,在明确公立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特殊法律地位之后,还应该配套建立公立中小学教师特殊公务员(教育公务员制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的指导方针;第二,在全国各地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性的是师范大学,为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发展打造一批领头羊、排头兵,各师范院校和专业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守教育阵地,为各地办学水平的提升、师资队伍的完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生力量;第三,完善教师教师质量保障体系,一方面,规范和完善教师资格和国家统一考试制度、教师教学课程和教学评估制度以及教师教育资源保障制度,第四,在师德规范化管理上,明确师德边界,不仅对教师的肯定性行为作出规范吗,促进教师言语行为的规范,道德修养的提升,同时,借助法律的强制力量,让法治化为师德建设保驾护航,明确教师的权利与职责,对失范行为进行警示和约束。
从社会层面讲,社会的价值引导和舆论影响,能为师德建设的制度保障提供巨大的推动力,为政策的实施和落实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因而,应该积极建立并落实全国、各省市以及各地区的教师荣誉制度,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增强教师队伍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鼓励个人以教师作为个人实现的重要途径,以此将优秀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不断壮大和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榜样的力量,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自孔子在曲阜设教以来,中国的师道精神便在一批批先贤名师中不断得以传承弘扬,通过纸媒、网媒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对社会上正能量、真善美的事件进行广泛、生动、多维的宣传,从而营造一种健康的、和谐的、积极的社会大环境,促进教师队伍的积极向上。并最终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一股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风尚。
从学校层面讲,应该在具体的事件中全面地、深入地贯彻国家的政策方针,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将收入分配和编制职称等方面的改革落到实处,为教师提供较好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通过国家、社会和学校三方面的协调配合,不仅要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更要让广大教师能够安心从教、热心从教、用心从教,从而为打造专业技能强,素质水平高和创新能力优的教师队伍奠定基础;其次,要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进一步优化教师的评价机制,特别是教师职称评审的戏要唱好,不断扫除教师人才成长过程的障碍,确保每一位老师的辛勤耕耘都得到尊重,每一方面的才能专长都得以发扬,使教师队伍永葆青春和创新的活力;再次,牢固树立师德标准,严格选拔准入,并在入职后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素养等作为考核学科教师的重要内容,将师德师风建设和岗位考核、聘任、晋职等有机联系起来,采用自评、互评、校评等方法,全面、深入地评价各层次教师考核结果;最后,在具体工作生活中,一方面,利用校本研修,建立并实行老教师,特别是模范教师对新入职教师的“传、帮、带”,使得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得以传播和承继,营造起“学习、分享、合作、共赢”的“教、学、研”氛围;另一方面,在建设校园软硬文化的工作中,利用传统和现代的各种手段,多渠道、多角度宣传师德师风建设,借校园文化建设的东风,为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环境助力,深化教师、学生、职工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认知和理解。
从个人层面来讲,师德师风建设只有化为了个人的内生力,才算落到了实处。师德师风建设的个人内部强大的驱动力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教师作为传道者必须明道、信道。在新时代,这即是说,教师应该以“四有”好老师的内涵和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思想上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站位高,坚决执行党中央和教育部有关课堂思政工作的指示,对于思想落后,政治站位不高,甚至言行与党中央思想背道而驰的少数教师,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确保党管人才和师德师风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与此同时,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论述来武装头脑,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视为重要职责使命,要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负责和奉献精神。最后,想上深化认识师德师风,提高对其的认知程度,不仅要坚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以宽容人、以和处人、以德立人,以规范雅致的德行引领学生进步,并促进师德师风建设,而且需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式,对自身的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的具体行为进行反省、慎思,不断推进自身功夫的日新、精进。
三、小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成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教育现代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需求。准确把握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新内涵,不断探索反思,并以“四有”好老师培养为导向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对新时代教育新思想的实践。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期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国家政策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意识,在新变化、新要求、新任务的形势下,积极认清自身使命并参与到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导向,在夯实自身专业能力和执教水平的基础之上,会尊重、爱护每位学生,维护好切身合法权益和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互动交流中高校展开学生的德育工作,让每位学生都在丰富学科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步入更高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更好地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