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应用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7期   作者:戴仲飞
[导读] 美术包涵丰富的美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术元素,既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也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感,促进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推动语文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创新。
        戴仲飞
        广东省吴川市覃巴镇吉兆小学 524543
        摘要:美术包涵丰富的美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术元素,既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也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感,促进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推动语文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创新。文章在分析美术与语文的契合点的基础上,对美术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美术元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藉此构建高效、优质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术元素;渗透应用
        引言:由我国目前美术教育仍然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境地,鉴于家长、教师、学校等的外界因素的影响,美术学科的教学并未体现出体系化,学生也就无法深度参与美术元素之中,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当前对于传统语文教学的突破,革新语文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是美术元素教学提高学习兴趣的对策之一。
一、美术元素在语文中的应用意义
        美术元素的概念及意义,对于学生而言,美术并不像其他学科,对于学生的逻辑推理或者感性思考要求甚多,美术学科对于学生的要求更为全面,这是因为美术对学生的体力与脑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因为美术不仅仅考验学生对于作品的欣赏能力,也同时考研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美术元素的教学模式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优势之处在于便携性、存储量大、绿色环保、节约能源,上述这些特征能够为小学诸多的学科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一方面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极大的激发学生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为他们提供更为匹配定制化的教学服务,对于学生开展教学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篇文章认为需要全面提升小学学生的美术水平,利用美术元素提升美术元素教学趣味性的策略,具体的策略如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巩固拓展知识点、创建学习任务,提升学习效率[1]。
二、美术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应用
(一)诗情与画意融合促进
        传统美术创作中就常常以诗配画,强调诗情画意的境界,几千年前就已经自然地将二者溶于一体,形成了我国人民特有的审美心理特征,这为当代美术和语文学科的渗透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诗中所描写的山涧景色、所呈现出来的画面与作者向往自然的精神感受融成一体。但诗句只擅长抒发感情,难以再现形象;画面以表达形象为长,却囿于难以抒发抽象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美术学习经历以及语文一线教学实践,多次在课堂上尝试诗画交融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读,通过熟读成诵,斟酌词句情感之美,感知意象自然之趣,领悟智慧哲理之妙;又让学生画,通过画出诗词中物象,从无色变有色,从无形转为有形,置身于可视可触摸的情境中,大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样的语文教学灵动飞扬,生趣盎然。
        通过诗情与画意融合促进,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需要教师创设语文教学氛围,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二)图画与文字交互融合
        如综合性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要求学生“用多种方式了解端午文化”。
        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①安排若干个自主探究小组,要求学生查看有关的资料,了解端午节的渊源;②收集有关端午节人们开展各种活动的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然后把资料制作成可以展示的PPT,课堂上给2-3分钟时间让每个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③看赛龙舟,学端午习俗,包括做香袋、包粽子、挂香包、系丝线等;④最后汇报所见所闻所感。


        当一张张不断变换的端午习俗画和背景音乐出现时,要求学生口头表达,把端午的习俗说得异彩纷呈;当赛龙舟的画面吸引学生入情入境时,要求学生尽可能用四字精彩词语描绘龙舟赛场景;当配图解说端午与怀念屈原相关时,鼓励大家抄录屈原有名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辉”等;当介绍2004年,“端午节”被韩国人作为传统节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要求学生书写建议书——代表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端午节”申遗建议书……多个环节下来,同学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都沉浸在对传统文化的怀想中,这样的教学设计,效果远超原有的预想。
        还有很多:还是综合性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广东省吴川春节飘色展演,可以调查、走访、表演,可以状写飘色上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还可以讨论、交流等,激起学生珍惜热爱家乡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总之,语文教材不是唯一凭借,课堂也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与美术元素交集,就可以拓宽学科之间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获得整合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画面感浓厚的学习环境
        如《在牛肚子里旅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本文主要讲了一篇有趣的科普故事:两只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不幸被牛吞到肚子里,在牛肚子里“旅行”了一次,最后在另一只蟋蟀的帮助下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告诉我们了一个科学知识:牛有四个胃,牛吃食有反刍的现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笔者先设计了“红头蟋蟀的旅行真是惊险,请根据老师画出的红头蟋蟀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的练习,大部分学生跟着老师绘制思维导图的生动脉络,完整复述出整个故事。事先制作思维导图这样的教学设计,对小学低年段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提升产生了直接帮助。
        首先语文教学的教师需要将自己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阶段性的调整,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于设施,更符合语文教学的目标,需要针对当前学生的美术水平,结合一定的教学工具与教学手段,并使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来为学生们展示品种多样的美术作品,与此同时,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并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深处的想法,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题材进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对于艺术教学的特征而言,教师需要针对当前国家小学教学的整体情况,可以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整体素质紧密联系。
(四)运用绘画辅助手段突破语文课堂教学重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难以理解的句子,合理运用绘画这种辅助手段,借助美术知识可以化深奥为浅显,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语文教学质效。
        譬如《草原》(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中有这样的句子——“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涂抹画面,画面的各部分之间界线不太分明;而“墨线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各部分之间界线分明。
        然而小学生缺乏国画知识,怎么办?笔者分别用“渲染”和“勾勒”的方法画两幅草原的草图。“渲染”的一幅绿色由浓渐淡,在远处渐渐地融入蓝天;“勾勒”的一幅则在地平线上用墨线重重地勾出了天地的分界线。教学时让学生辫别,哪一幅是“绿色渲染”的,哪一幅是“墨线勾勒”的。两者一对比学生很快就分辨出来了,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结束语
        将美术元素有效整合和利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其最突出的功能在于化抽象为形象,使语文教学具有更多的可感性,促进学生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茂泉 曾. 本科院校人物水彩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J]. 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 2021, 3(16):67.
[2]朱秀芬. 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 职业教育, 2021, 1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