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桔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昆明市,650000
摘要:在西方音乐史上,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对西方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巴洛克早期是西方音乐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1600—1640年,巴洛克风格的形成期,作曲家从文艺复兴的复杂对位中解脱,寻找新的表现手法.力求突破16世纪旧的音乐体裁和表现手段,从创作实践到美学理论都寻求一种新的创造.本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综述,试图对国内近年来有关巴洛克早期西方音乐的研究文献进行分类和梳理。笔者通过知网搜索论文、核心期刊中关于该时期文献的分类与比较,发现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对象集中在音乐修辞法研究、“两种实践”、早期作曲家和作品研究、通奏低音、单声歌曲五个方面。
关键词:巴洛克;音乐;研究
1、音乐修辞学
黄宗权在《音乐修辞学与巴洛克音乐情感表达范式的历史透视》一文中强调,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通过音乐修辞来表现音乐情感,修辞学背后美学观念进行深入解读。巴洛克早期作曲家在声乐创作中借用语言手其背后的美学理论是情感程式论,即通过音乐要素进行理性化组织来表现特定的情感。另一篇黄宗权的《“音乐修辞学”与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美学解读》则是对音乐法,通过“音乐修辞学”来表现具体情感,增强了音乐表现力。王旭青的《音乐诗学:巴洛克时期音乐修辞的全盛时期》本文在回顾巴洛克时期西方修辞学传统的基础上,追溯德国巴洛克音乐理论的根基,探究音乐修辞各派的著述和观点,对巴洛克时期就音乐修辞问题进行过阐述的重要理论家们的生平、学术实践等都加以深度挖掘、客观评论与历史评定,以期清晰的呈现有关巴洛克音乐修辞理论的缘起、语境、流派及其发展脉络。
2、“两种常规”音乐观
孙国忠的《罗勒:“第二实践”的先驱》文章中作者引用罗勒的三首牧歌来证实罗勒所具备的创作手法和创新观念。在文章的最后对其作出评价:从历史角度观察,罗勒的牧歌以其显著的艺术特征和创意而成为意大利牧歌发展中的一个分水岭,这或许是罗勒被以后新派作曲家推崇为“第二实践”之先驱的原因。曹耿献的《“两种常规”与十六世纪“歌词与音乐的关系”变化及观念发展的研究》文章中作者将词曲关系的阐释放在整个西方音乐史中以及讲到文艺复兴晚期的音乐大部分开始讲究情感的表达,从而引出第二常规的出现是符合社会和音乐自身发展潮流的。文章中大量叙述了文艺复兴晚期以扎利诺为代表的第一常规,蒙特威尔第为代表的第二常规以及温佐伽利略为代表的“新音乐”单声部音乐。深度剖析了这三者的不同点与相同点。《阿图西与蒙特威尔第之争——“第一实践”与“第二实践”的作曲观念差异的研究》文章详细说明“两种常规”的定义,涉及到不同的角度,从“两种常规”的一般性定义到风格上的定义,延伸到作曲技法的定义和词曲关系的定义。吴新伟《两种作曲实践的论战——对“阿图西”—蒙特威尔第之争的分析、评价和再审视》文章详细的提及“两种常规”产生原因以及背景的分析。探讨了两种常规各自代表论争的情况,剖析了争论内容以及论争后的原因也进行深入解释,总体而言,再涉及“两种常规”产生的原因方面,文章涉及面比较广。翟源、杨九华《阿图西与蒙特威尔第间的论争背后》探究其产生背景及其原因。
3、通奏低音
何青《“通奏低音”的基本原理和演奏原则》文章从通奏低音的乐谱识读和基本原理,演奏通奏低音的基本原则和实例分析三个方面对通奏低音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具体介绍和分析。但未对其做系统的史学分析。
黄键《17世纪初意大利持续低音的术语问题研究》持续低音作为17、18世纪的音乐形态,在音乐理论、创作、出版等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就17世纪晚期英语出现的通奏低音(thoroughbass)这一称呼提出异议,认为应将basso continuo意为持续低音,既符合这个词的源学渊源,又涵盖17世纪后的衍变术语以及与国际学界取得一致。因此建议在音乐史的研究中对不同的术语要进行辨别和厘清。
4、单声歌曲
谢欣悦《论巴洛克单声歌曲(Monody)的术语内涵与历史意义》,Monody是一种使用通奏低音伴奏的单选律独唱歌曲,采用主旋律加和声伴奏的主调风格,流行于文艺复兴后期和巴洛克初期;它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在中西方音乐学语境中的运用非常灵活,时而作为音乐风格,或是音乐织体形态、音乐表演形式。学者们对于它的界定常常不一致,在细节上存在诸多分歧。文章深入对这一术语的认知以及相关的历史现象以及历史问题的理解进行全面分析论述。
结语
通过对巴洛克早期音乐的分类总结,笔者得到,在17世纪初的“两种实践”之争中,反映了世纪之交意大利牧歌及声乐曲写作中艺术观念和作曲实践的演变。同时也影响到了音乐发展的进程。“两种实践”研究它不仅属于音乐理论的范畴,而且也属于美学的领域。两种常规的音乐思想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音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不仅仅是蒙特威尔第的个人观点,更是整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写照。上述的5篇文章都从各方面阐述了“两种实践”的背景、产生的原因以及过程和影响。论述背景以及原因的是翟源、杨九华的《阿图西与蒙特威尔第间的论争背后》,有关“两种实践”的比较是曹耿献和吴新伟的3篇文章,孙国忠的则是对于音乐创作分析。在现有的“两种实践”研究中,期刊文章不足十篇,从数量以及比例上来看研究者甚少,这得今后研究的重要领域。巴洛克时期音乐形态的重要特征通奏低音和单声歌曲构成是值了这一时期音乐语言,上述的文章中也仅仅针对基本原理以及术语研究,没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在知网的相关检索,国内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音乐修辞学”这一美学理念影响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创作,体现了情感论美学的特征。作曲家认为音乐要表达快乐悲伤的情绪,要尽可能把歌词的意义翻译成音乐,用音乐来解释歌词,描绘情感。因此,歌剧艺术的产生也是人们将情感赋予音乐表达后产生出来的,歌剧将喜剧、文学、诗歌等集于一身,让音乐语言更为清晰、贴近情感表现,也为巴洛克后期歌剧的繁荣埋下了伏笔。
综上所述巴洛克早期在作曲技法、美学观念、人文内涵、风格特点等等对于中后期音乐文化以至于后来的西方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国内的西方音乐研究中,相对于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甚至是20世纪音乐而言,早期音乐还是一个具有一定探索潜力的空间。不仅是对于第一手资料的收集,而且也有在中西文化上的区别。
参考文献: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与情感论探析[J]. 李颖.??黄河之声.?2013(10)
作者简介:杨桔,1996--,女,汉族,籍贯:重庆,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单位:云南艺术学院,单位所在省市及邮编:云南省昆明市,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