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华
湖北省恩施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上升发展时期,身心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个体情绪波动较大。相应地,班级情绪容易产生波动和变化,对整个班级管理会产生不同影响。因此,班级管理过程中,班级情绪的调整和管理策略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新时代,中职学校,班级,情绪,班级管理
前言
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状态,伴随着人的生命成长过程。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绪意指情感及其独特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状态,以及一系列行动的倾向。”因此,情绪,就是一个人对一定事物的心理活动,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肯定还是否定,会通过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情绪反应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对事物的态度,良好情绪可以成就一个人和一番事业,不良的情绪常常会败坏一个人和一番事业。
中职学校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身心发展变化迅速和巨大。无论个体情绪还是群体情绪都影响他们的人生发展。因此,班级管理过程中,班级情绪的认知和管理策略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班级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
一、中职学校班级情绪的特征
所谓班级情绪,即是班级呈现出来的整体或主导情绪,是班级建设众多内容中的重要一项;关系着班级的整体发展和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个体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在班级中的体现。它是由来自教学双方中的主要的三个方面的情绪相互作用而成,分别是:教师情绪〈包括班主任情绪、科任教师情绪)、学生情绪、家长情绪。教师情绪是主导,学生情绪是主体,家长情绪是催化。
相应的,,班级情绪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班级情境和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变以不同形式进行变化。
1)中职学校班级不同个体更易产生共同情绪
新时代中职学校班级不同个体的情绪、情感可以便捷地表达、分享。情绪的传播生动、真实,保留了原来情绪的信息,甚至在相互交流中会不断得到加工和强化,更容易感染别人,得到更多人的共鸣,由分享而共享,由共感而共情。与此同时,不同班级个体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观念等影响班级整体对周围环境和社会事件的态度,相应地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反应。
2)中职学校班级不同个体的情绪是分化的,更易两极化
新时代,中职学校班级不同个体由于观点、价值观和事件的态度与情绪的分享,容易产生聚类和群分。情绪的共同性和情绪的分化是同时产生的,是班级不同个体社会心态的不同面向。相似、相同的情绪和情感的聚集容易引发情绪的分化,而分化的情绪更容易走向两极化。在班级,两极的情绪更加凸显,容易被感受到,也容易感染外界,更容易汇集而使情绪更加强化和升级。情绪由原来的暗火变成了明火,容易产生更大的影响。同一事件常常能引起班级不同群体完全相反的情绪反应,并可能激化矛盾和冲突。
3)中职学校班级不同个体情绪更易相互感染
班级情绪感染是一个循环过程,不同班级个体情绪可以影响到他人的行为、思想和情绪,这一影响过程可以在多人间交互产生并不断增强。输出者的情绪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语言、动作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并被接受者所感知。情绪感染不仅通过直接的交互作用实现,而且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完成。班级内间接的感染更容易实现,而且范围更广。情绪循环作为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将群体内某一成员的正面或负面情绪感染到群体内其他成员,并在成员间形成多次情绪的反复加强,推动群体中的不同个体形成同质化的情绪状态和社会认知,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情绪成为他人情绪和行为的诱因和结果。而有意图的情绪感染往往来自处于班级和学校的管理者或有影响力的班级群体个体,他们诱发、调整和改变着群体的情绪,有意识地调整班级群体个体的行为。
二、中职学校班级情绪的管理策略
班级情绪和班级情感是班级社会心态的核心要素。个体心理健康范畴内可以借助相应的、特殊的手段解决;但班级层面的情绪、情感的引导应该纳入班级管理,多层次、多方位、多主体班级管理才是实现情绪、情感引导的有效路径。
因此,班级管理也是班级情感治理,即在班级管理中使得班级正向情感最大化,实现以班级情感为基础的班级社会心态凝聚。
1、改善“速听快判”沟通惯性,给出学生表达情绪的空间 。
充分的聆听是良好沟通的前提。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专心致志地听孩子去表达,不去评判,或者延迟你的评判,给出学生表达情绪的空间,让你所听和看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回归真实。一个眼神、一次叹息、一次不经意间的回避目光相遇,都能看得出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梳理经验,自然为发现情绪背后的真实思想,奠定扎实的基础。
2、改善“一刀切”沟通惯性,换位思考形成情绪的共鸣。
情绪的共鸣,需要充分的理解在先。理解,需要换位思考,需要刨根问底。要相信每一个看似匪夷所思的行动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儿童理由。老师要尽可能的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善意的解释,替孩子,替家长的行为,寻找理由。放下成见,换位思考,才能形成情绪的共鸣。
3、改善“唯我独尊”惯性心态,善于激发积极情绪的产生。
要引领,不专断。这更需要老师有底气逐步树立民主沟通的状态。家校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改善“唯我独尊”的心态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来激发家长群体积极情绪的产生。比如,逐步发现不同家庭教育细节中可圈可点之处,圈出来,点清楚,通过一定渠道宣传出去,让不同的家庭感受到身边的榜样力量。通过沟通去寻找亮点,搭建平台,把这些家庭亮点晒出来,激发家长群体相互学习的积极情绪,推动跨家庭的互相滋养。
4、改善“大包大揽”沟通惯性,划清边界避免对立情绪的产生。
当我们面对枝节颇多的复杂学生问题时,总是希望于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当执着的信念过了头,就容易暴露出掌控感过重、处理事情过于急切、对话沟通过于犀利等问题,有时会点燃对立情绪,反而不利于事情的有效解决。改变大包大揽的沟通惯性,班主任要有一定的边界意识,保持一种对服务对象的尊重的底线意识,以避免不必要的对立情绪的产生。
5.改变“见招拆招”惯性,尝试常态教育指导学生的社交技能和情绪的管理
社会情绪学习是中职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重要教育内容,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必需具备的社会化的技能和技巧。班级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开展学生社会情绪学习项目,改变一事一议型解决策略,走向学生常态情绪教育的轨道。
6.改变“独言讲”惯性语言表达,注重语言艺术和技巧的应用。
语言是个体情绪和群体情绪表达、宣泄的重要元素,。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语言艺术和技巧的使用,一方面减少不同个体情绪表达真实意图的误解,消除负面情绪,解除情绪对立。另一方面,融洽不同个体的关系和拉近不同个体心理距离,产生情绪感染和情感共鸣,形成班级情绪展现的合理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甲超,创新德育模式理顺班级情绪——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
【2】熊福荣,班级建设中的班级情绪控制【J】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2010
【3】王俊秀,关注社会情绪 促进社会认同 凝聚社会共识【J】民主与科学,2013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