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伯成
重庆市万州第一中学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学会感知美、品读美、鉴赏美继而创造美,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文章主要讨论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教学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将其潜移默化地贯穿至语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升华情感,陶冶情操,真正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挖掘教材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许多美学因素和美学内涵,语文中的美包括语言结构美、艺术形象美、思想意境美等。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向学生展示语文中的美,为学生创设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对所学的课文进行鉴赏、玩味,从而使一篇篇精美的课文焕发出无限生机,语文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几乎无处不在。例如,《苏州园林》一课中的“图画美”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熏陶和启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短短八十几字却展示了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和高洁的品格,精巧的构思,恰当的剪裁,充分展示了文章的结构艺术之美。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对偶句式的使用,铿锵悦耳的韵律,本身就是一首音乐,给学生以无穷的美的享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虚构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之所以为人们所向往,主要就是因为这种生活画面所展示出来的和平宁静的生活环境以及风俗人情的美,让学生难以忘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除了文章所展示出来的语言艺术之美、结构艺术之美以外,就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襟,这是现代人都为之汗颜的一种闪耀着光辉的人格精神,这本身就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美,语文教师应善于运用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进行学习。语文课堂处处都有美的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并把美学教育自然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形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体悟文本
初中语文中的文学作品大多通过形象描写相关的社会现象,通过形象影响作者的真实感情,并以此影响读者。当学生获得了语文的审美能力后便具备更深的审美感受,强化对作文美的鉴赏与评价能力,逐渐加深对客体美的理解,并在给予评价的过程中体会更多感情。对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形象美。比如在学习《春》一课时,在描写“春画图”时,教师可以抓住“白的像雪、红的像火、赶趟儿”以及“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等语句,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春天的美丽情境,根据“仿佛”“满是”以及“闭了眼”等词进行想象,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的果实,在眼前展现一幅美丽的春花图,并在美好的情境中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此外,作者主要通过文章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学生在阅读期间应在关注情境描述的同时深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在事物、内容以及人物等方面深入分析,使学生在体验作品的基础上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观点,由审美感受上升至审美意识,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比如《我的母亲》中,作者通过朴实的语言表达了母亲宽容不纵容的教育态度。且文章中母亲在处理婆媳矛盾时默不作声的善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作者认识到善良是任何人都应该具备良好品质。文章通过几个环环相扣的事件具备严谨的因果关系,通过整体感表现母亲的伟大。
三、读思结合
“字里乾坤大,文中日月长”,读书要读到文字背后,唯有把读与思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内容、把握主旨、赏析妙处,才能在阅读时拥有自己的思想,体会其美。比尔博姆在《送行》一文中“不动声色”地导演了一出送别的好戏:勒罗这个职业送行人的真情流露,他的善解人意,他的仁慈让每一个读者感受到了人间真情,感受到了当今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对于情感生活的需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反思自己,反思现实,在比较和鉴赏中悟出了人情之美,也懂得要用真情去善待身边的人和事的道理,提升了审美素养。审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知力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读思结合,如此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完善欣赏美的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阅读文章的同时,寻求与文章相关联的生活经验,反思自我、反思生活,鉴赏美丑,体验出课文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对生活的阅读。有学生在解读《卜算子·咏梅》时赞曰:“梅,花之勇者也。”能够领悟到梅的精神的人,想必也能正面严峻的生活。这种走向现实的美丽,正是鉴赏美后的最直观的反映。
四、表达创造
表达和创造是审美教育的实践策略,也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一策略须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在理解和鉴赏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诠释,综合所领悟的经验,展开作品的创造性体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要求。表达和创造美的过程可以从扩展文本内涵和创作新作品两个方面展开。扩展文本内涵是指根据自己的生活,对文章中显露出的知觉和表象进行组合和安排,创造出新的知觉和表象,在这个过程中须要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比如在《孔乙己》中有这样的描写:“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作者在此处留下了空白,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补充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在扩展文本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被充分地调动,产生了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审美能力得到提升。而创作新作品是对学生的审美表达和创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诗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对象,写一首小诗,这就需要学生在对诗歌感知和鉴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进行个性化创作,实现创造美的教学目标。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促进人格完善的一种教育形式。把语文审美教育渗透于语言文字和听说读写的教学过程,赋予语文教育教学以生命活力。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并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人生的思考,建立起健康独立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赵钊.语文教学重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04):63.
[2]彭婧.初中语文阅读审美教育进阶路径探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1(08):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