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远辉
自贡市板仓实验学校 四川省自贡市 643030
摘要:21世纪以来,教育部门与教育方针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积极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劳动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需要明确劳动与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劳动教育的进程,培养学生自觉劳动与创新的观念。初中劳动与技术对于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动手操作与实践,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实现学生技术与操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劳动观念;教学策略
引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学校、教师普遍存在重文轻劳的思想,劳动教育缺位,导致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行为、技能较差。同时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开展时往往是基于德育活动进行的,没有课程化,劳动技术教育呈碎片化和零散状态,内容适应性与针对性不足,与现代社会劳动技能脱节,学生兴趣不足,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一、丰富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当前很多学校的劳动教育是基于德育活动展开的,一般与研学与志愿活动等进行融合,在实践教学中没有形成课程化。劳动与技术课程呈碎片化。基于这种情况需要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对初中劳动教育课程载体《劳动技术》教材进行丰富与建立,满足劳动教育的课本需求,教学内容与技术培训需要不断地探究与改善,增加与当前社会发展相关的劳动课程与技术培训内容,保障教材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一致,在此基础上的劳动与技能的学习与实践,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重视学生劳动实践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念的前提。因此教材编排者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劳动教育课程校本化,创设极具趣味、蕴含创新内容的劳动教育课程,有利于学生劳动观念与意识地培养。
二、校企一体化,加强劳动教育实训
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为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可以为学生构建“校企一体化”平台,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实训的机会,将实训的教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通过实践劳动实现立德树立人的功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身体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具体方法可以充分地开发与利用身边的劳动资源,对于实践场地不足或者设施不足的情况,可以走出去,寻求合作的企业与园区,发挥地理优势,摆脱当前初中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困境,让学生“走出去”,在劳动中提高技术、树立观念、实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运用多元化的教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劳动观念
(一)利用微课视频,创设高效劳技课堂
当前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学时,缺少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场地与设施,劳动教育只停留在说教上,学生缺少兴趣,参与积极性较差。这种没有基于学生兴趣出发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健康的,因此可以采用信息技术,网络、多媒体、微课等来辅助教学,通过直观的画面与音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插花技艺》教学时,就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搜集与之相关的劳技视频与知识,弥补了教师不能一一演示的不足,让初中学生感知插花这种艺术的美感,通过优美的场景和音乐,将插花构思和过程呈现出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一方面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氛围与审美体验,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插花的搭配、捆绑,了解托盘制作、泥土选择相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此外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搜集我国的传统优秀手艺和种植技术,将教学课堂与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提升学生课堂体验。利用微课开展劳动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审美理念和劳动观念,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解传统工艺,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二)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落实,劳动技术课程的教育价值被充分地挖掘与提出,也意识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实践教学时可以基于学生出发,制定分级任务,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进行“木材加工”主题教学时,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制定了分级任务,第一参考提供的图纸、步骤,模仿工艺制作,初步了解木材加工的方法与环节。第二,在原有模型上进行修改与装饰,帮助学生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第三,让学生展开创意作品,对作品进行评价,基于实用价值与构造这两个方面对木制品进行升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分别制定了三个不同进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实现了劳技创新与提升,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 了有利保障。
结语
劳动与技术的课程价值已经被挖掘出来的,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而劳动观念与意识地培养是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基于当前初中历史劳动与技术缺少课程化,呈碎片化的情况,丰富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为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劳动观念奠定了基础;重视劳动教育实训,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平台;同时,现代教育提出需要基于学生出发,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红,代甜甜. 家校合作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实施途径[J]. 中外企业家,2020(15):161-162.
[2]陈萍. 劳动与技术课堂学生劳动观念的树立与培养[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