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佳慧
安阳市银鹭小学 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中华戏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彰显着中华审美风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也日益多元化,戏曲逐渐退出大众视野中。取而代之是流行乐和西方思想文化,曲种削减,戏曲队伍数量不断减少,戏曲现状令人堪忧。而将地方戏曲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中,使戏曲文化得到传承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思想品格。基于此,本文就小学音乐课堂地方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进行合理分析论述,以资借鉴。
关键词:小学音乐;地方戏曲;传承发展
前言:戏曲文化经历了漫长发展时期,蕴含着无数先贤的智慧,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而将地方戏曲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中,可以实现对戏曲文化继承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同时还能缓解目前地方戏曲传承尴尬困境,有着重要意义。
一、地方戏曲难以融入小学音乐课的困难
(一)重成人轻儿童
随着物质水平提升,人们娱乐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传统文化发展带来一定危机,地方戏曲就是其中之一,戏曲作为我国非遗文化,学习戏曲人却越来越少,戏曲传承逐渐被人们忽视,学校作为文化传播重要场所,而一些中小学校园几乎不设置有关戏曲课程,以安阳的地方戏曲淮调为例,由于缺少足够的后备力量导致目前安阳淮调戏曲的传承者青黄不接,只有将学戏曲文化投入校园才能更好的实现地方戏曲传承。
(二)传承途径单一
就目前来看,小学校园对传统文化渗透方式还比较单一,多是在语文课堂中进行简单介绍,而音乐课堂很少涉及传统艺术文化,地方戏曲更是少之又少,阻碍了学生对地方戏曲进一步了解,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拓宽地方戏曲传播途径,将其渗透到音乐课堂中,了解地方戏曲文化,提高戏曲传承意识,这样才能使地方戏曲更好的发展。
二、地方戏曲难以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原因分析
首先,地方戏曲中多为方言,与学生语言环境不符,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以感受地方戏曲魅力,一些年轻教师对方言理解比较局限,这也是地方戏曲难以融入小学音乐课堂重要原因;其次,地方戏曲平时很难接触到,多呈现在艺术舞台中,欣赏人群比较个固定,不同于一些生活化的电视节目,特别是受现代网络媒体影响,学生更乐于接受西方文化,加大了地方戏曲融入难度;最后,小学音乐教材中涉及地方戏曲文化内容很少,学生接触戏曲途径受限,不利于提升学生戏曲文化素养。
三、基于小学音乐课与地方戏曲的传承及发展对策
(一)加强地方音乐传播意识
小学音乐教材中多少会涉及一些民族、地方音乐,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民族文化,教师应充分把握教材内容,并收集有关课外资料,选择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戏曲知识传播,教师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增强学生对戏曲文化理解。如在开展《西门豹治邺》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戏曲片段,让学生感受《西门豹治邺》中正义、沉着、冷静的人物形象和戏曲淮调的乡土特色,提高学生戏曲学生兴趣,注重思想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戏曲学习氛围。
(二)挖掘整合地方文化资源
地方戏曲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传递着当时人们思想情感及生活方式,教师应充分挖掘戏曲音乐教材,找到地方戏曲与当代文化的共性,从学生兴趣点出发,寻找关于地方戏曲服饰、道具,并将其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提高学生对地方戏曲了解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地方戏曲。
(三)把握音乐文化渗透尺度
由于地方戏曲剧种较多,以淮调《三上轿》、《吴凤英观旗》为例,其作为地方戏曲非常重要的剧种,要想渗透到小学音乐课堂中,就需要握好好淮调戏曲在音乐课上的尺度,不要一股脑抛给学生,而是结合学生喜好及理解能力去选择相应作品,有些作品中涉及历史典故比较复杂,如《窦娥冤》、《秦香莲》等不符合这一时期学生思想年龄特征,尽量选择关于孝道、友爱方面作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四)加强音乐教学实践活动
小学音乐课融入地方戏曲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地方戏曲文化,使地方戏曲得以传承发展。特别是在新时期,流行音乐文化出现使得地方戏曲逐渐落寞,而为了扩大地方戏曲影响力,小学音乐教师应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地方戏曲学习氛围,进而认可民族文化,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活动创设应以学生兴趣为目标,注重引导,不强求达到量化标准,每周固定一节课作为专门戏曲欣赏课,并成立戏曲兴趣小组,发掘有戏曲学习天赋的学生,还可以鼓励学生观看《梨园春》等戏曲节目、戏曲频道,培养学生戏曲学习兴趣,将戏曲融入到学生生活中,通过戏曲欣赏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礼仪文明、仁爱孝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地方戏曲过程中使民族精神得到宣扬[2]。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堂融入地方戏曲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种下地方文化种子,提高学生文化传承意识,实现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培养,教师要善于把握地方戏曲文化精华,选择适合曲目,通过合理引导在发展学生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戏曲“小梅花”绽放宝安沙井——广东省第九届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落户沙井[J].新经济,2018(06):86-87.
[2]李萍.传统戏曲文化在当代校园艺术教育中复兴的可能与方向——以川剧的实践路径为例[J].四川戏剧,2016(04):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