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读课唤醒学生的独立阅读意识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7期   作者:熊玉璐
[导读] 部编版教材中的自读课无疑是精读课和课外阅读的一个桥梁
        熊玉璐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实验中学  邮编:650000
        部编版教材中的自读课无疑是精读课和课外阅读的一个桥梁,如何上好自读课值得好好推敲,那么自读课上的老师是什么角色,学生是什么角色,自读课的课堂到底应该是怎样的?是不是教师设计的活动多,学生举手发言多,课堂气氛热烈就是一节成功的自读课了?
        当然不是。笔者认为自读课首先是“自”,然后才是“课”,最重要的是“自”,其次才是“课”,要先实现“自”,而后实现 “课”,只有先让学生不带任何教师教学任务压力的自我阅读,才能够真正实现自读,从而达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故而笔者认为一堂好的自读课应该弄清楚以下几点:
        一、自读课和教读课的本质区别
        笔者认为自读课和教读课的本质区别在于课文的最初阅读体验是由谁来把控?学生对于自读课文的鉴赏内容和水平最初是来源于学生本身还是教师指导?
        “自读课”中的“自”是自己,是指学生,不是老师。有的时候不妨把学生当作老师来看,假设学生自己来上这篇课文,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和阅历经验,会和教师的阅读体验一样吗?还会有和教师一样的阅读设计吗?当然作为中学生,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的纯粹自我理解肯定不如教师来的高深,或许可能是幼稚的,甚至会产生极大的偏差。这并不可怕,因为自读课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而且必须是最初的阅读体验,在这点上,老师必须给与他们绝对的阅读宽容,本着”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视态度去检阅学生们的阅读结果。当然,这是一节课,而不是随处可做的课外阅读,所以即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读到的也须是哈姆雷特,假如从《王子复仇记》中读出了一个孙悟空,甚至宋江、诸葛亮,那么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进行相关指导,把学生从阅读误区中拉出来。
        二、教师在自读课课堂上具体担任什么角色
        教师在自读课的课堂上当然还是充当解疑答惑者,当然重点在于解的什么疑,答的什么惑。首先,笔者认为教师此刻的角色是一部“工具书”,主要负责学生字词、课文背景、人物介绍等和课文内容解读关系不大的基本问题。其次,教师的角色是一个“提醒者”。教师可以在学生读之初,进行文章鉴赏方法上的指导,告诉学生必要时可以进行圈点勾画或者进行旁批等,但对文章的内容不要做任何牵扯,直到学生的解读错漏掉重要的语句或对某些语句无法进行有效品读时,适当性地进行提点。

这些提点其实就是在累计精读课和自读课之间形成的桥梁,最初可能有老师的帮忙,最终学生在不经意的提点后,养成对文本本身的精细阅读习惯时,桥梁也就自动搭成了。最后教师还是自读课上的“保护者”。当学生的课文解读,尤其是关于人物形象分析和文章主旨的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重新审视作品。在这个时候,即使是学生错误的解读也很珍贵,不能粗暴地否决,因为真实的阅读结果是学生独立的阅读体验和过程的呈现,这个过程他已经收获了很多,尽管结果不尽如人意,却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读者身份去面对作品,而学生独立思考作品的态度是弥足珍贵的。
        三、学生在自读课课堂上充当什么角色
        学生在自读课上有双重的身份,既是这节课的教师,也是这节课的学生。当学生是自读课的教师时,这就是属于“学生教”师的一节精读课。学生需要在老师的适当、有度地提醒下,可以像一个真正的老师一样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因为编者在进行自读课和教读课的编排时,并不是因为某篇文章不适合教师精讲或是文章理解过于简单而设置为自读课,所以从内容上看教读课和自读课的特征并不明显,区分度也不大,所以自读课也可以精讲,只是课文角色的分工而已。那不妨让学生做自己的老师,模仿平时教师上课的讲解要点,自己做自己的老师,课文的理解重点、水平和深度都先有自己把握。当然,上面已经提到过,对于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在教师进行检查后,就要回归“学生”的身份了。
        四、自读课的课堂具体怎么呈现
        至于自读课的课堂具体要如何呈现出来,其实教师不必特别区分出和教读课不一样的课堂,也不必拘泥于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就必须热闹异常。自读课课堂如何具体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只要把握一个原则即可:让学生表现出自己的阅读初体验,让学生自己展现课文的重点和关注点即可。在这里不妨学一学肖培冬老师,肖老师在上《美丽的颜色》时,一个问题贯穿了全文,也检查了学生的自读情况,即“对这篇课文你觉得老师会提问你们有什么问题?”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深浅,可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阅读水平。
        最后,笔者觉得进行自读课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对学生教读课听讲情况的一种反馈,而且这种反馈也只是培养学生文学素质的门槛,让他们学会了最基本的鉴赏要点和方法。进行自读课的最终目的和最高要求水准是让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通过教师的适度得当指导能够真正走进文学作品,欣赏文学作品的美,并能够在享受文字带来的乐趣中把阅读当作生活中的习惯和平常事。正如北京市第四中学的连中国老师所说:“阅读,绝不止于获取、筛选信息,也绝不止于感知文字运用的技能、技巧。重要的是,阅读其实是一种相遇与连通。当学生展开书页,即将可能发生的一件事情是:他将可能与一个丰满高贵的灵魂或深刻优美的一种思想情怀相遇并且连通。两个生命的相遇,是伟大而奇妙的事情。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学生内心深处眼见高山、心涉大河时强烈的震撼与并由震撼而产生的强烈吸引与自我生命的强健跟进。”笔者也希望通过自读课唤醒学生的独立阅读意识,让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遇到各种生命的美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