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区域活动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7期   作者:高小雁
[导读] 现代教育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幼儿阶段属于语言发展重要时期,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时,需采用科学措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高小雁
        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城南幼儿园     邮编033400
        摘要:现代教育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幼儿阶段属于语言发展重要时期,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时,需采用科学措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开展教学活动作为现代教育重要手段,以区域活动为例,其主要特点是自选性,幼儿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活动区域,进行语言表达锻炼。本文研究区域活动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针对不同年龄段,实施不同的语言教育方式,提出相应语言表达策略,希望可以为后续教学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语言;问题分析;措施探究;
        活动教育是对环境这种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实现幼儿健康发展,开展区域活动过程中,活动材料和活动环境属于重要构成内容。发挥出材料作用才能让幼儿根据自身年龄段和兴趣参与实际活动,其中重要部分是语言交际和思维锻炼,幼儿时期作为语言学习和锻炼的重要时期,幼儿思维活跃、对实践活动充满研究兴趣,教师根据这一特点,为幼儿打造出良好语言学习和练习环境,增加和其他同伴的沟通,从而形成良好区域时间活动,增加幼儿之间沟通,提高幼儿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1.利用区域设置,提高幼儿表达欲望
        幼儿自身对知识的探索意识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基础,幼儿好奇心强,对未知问题有研究兴趣,主动探索。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需细心观察,给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自由思考和研究, 然后教师提供给幼儿正确答案,经过思考之后,幼儿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例如,教师在班级自然角中养几盆花,幼儿利用课余时间可以观察花的情况,给花浇水等,在观察过程中,幼儿之间互相交流,“养多长时间能开花?”,“会开出什么颜色的花?”等问题,幼儿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幼儿经过思考之后希望教师能够提供给他们答案,而且在思维拓展过程中,幼儿甚至能够想出许多教师也想不到的问题,不但有效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而且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通过实物教学,提高幼儿学习主动性,让幼儿参与区域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在语言区域中,教师为幼儿设计丰富的教育内容,让幼儿能够对图形等基本元素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并利用游戏等活动方式,有效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对图画有最基本的认识,开展区域活动流程中,幼儿互相叙述内容,以讲故事和问答等方式,锻炼幼儿语言表达思维[1]。教师结合幼儿实际生活情况,在新的句子和词语创造中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积极性。
2.利用区域活动,解放幼儿思维
        在幼儿教育中平时生活和语言教育需进行有效结合,才能达到提高幼儿智力水平的目的,培养幼儿动脑习惯,为幼儿提供更多想象和提问空间,提高幼儿动脑学习积极性。教师利用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爱动脑的习惯。教师需重视不能够因为幼儿想法幼稚,而轻易否定他们的想法,教师通过区域活动开发幼儿思维,锻炼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思考环境。

例如,教师带领幼儿开展手工课,幼儿在玩的时候,根据教具不同颜色和不同形状,设计不同图形,然后向其他幼儿进行详细讲解,锻炼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够有效锻炼自身语言能力,在活动过程中,由于图形比较抽象,所以其他人可能第一时间不能够看出图形所表达的具体含义,但是通常经过幼儿讲解之后,能够让其他人看懂孩子的成果,提高幼儿思想灵活性,丰富其交流内容[2]。关于美工区域活动教学内容,幼儿通常在制作过程中缺乏语言交流,而且幼儿动手不属于传统的课堂美术教学,学习氛围更加轻松,投放多种美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幼儿们自由交流对作品的真实想法,从而有效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科学探索,丰富幼儿思维内容
        幼儿自身好奇心较强,对身边发生的新鲜事物能够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幼儿在自身探索区域活动过程中,需根据自身喜好和兴趣,摆弄实物,并在好动心和好奇心的影响下, 逐渐提升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程度,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问题。教育人员凭借这一特点,对幼儿进行提问和启发式教学,鼓励幼儿能够发现自身问题同时将自身感受表达出来,前期通过简单的语言描述事情经过和教师的真实感受。例如,教师鼓励幼儿利用天平对不同重量的物体进行比较,幼儿首先会提出疑问,因为幼儿对天平的作用不了解,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解释,而教师可以带领幼儿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自己对天平的用法加以分析和研究,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加深对天平定义的理解,比较两个物体重量,在操作过程中幼儿也能掌握更多相关知识,而且为了研究出天平的正确使用方式,幼儿互相之间深入讨论和研究,教师也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幼儿被动接受变成主观研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以后成长有着巨大帮助[3]。
4.区域活动内容结合实际生活
        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根据幼儿自我生活经验需求教师需设置相关工程主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工作积极性,提高幼儿对日常生活的思考能力,凭借科学组织内容,使得幼儿能够回忆相关生活所需经验,教师帮助幼儿研究和分析信息内容,规范幼儿语言表达方式,将幼儿思维想法和认知能力结合起来,幼儿在生活中能够感受到语言表达的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为以后使用语言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帮助幼儿更好成长。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效结合,在丰富的区域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打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结束语:
        幼儿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特点采用引导启发、语言游戏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幼儿对学习的词汇和句子进行系统研究,提高词汇理解和使用的正确性,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词语接受能力、阅读写作能力逐渐提升,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同练习同伴阐述和沟通自身想法,教师通过科学方式提高幼儿语言学习积极性,使其实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小青. 浅析区域活动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 中华少年, 2017:251-252.
[2]徐汪莉. 心无旁骛,快乐"说话"心飞扬———浅谈区域活动中提高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策略实践研究[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 2017(27):82-82.
[3]张淑敏. 区域角活动中幼儿语言的教育与发展[J]. 中国校外教育, 2018, 655(35):163-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