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华
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中心小学校 628422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勤于朗读,做到闲暇时间读、语文课堂读、对着电视读,这即是勤!读了一段时间后,形成了“好于”的习惯,渐渐地感受到了读书之美、读书之乐,大致“乐于”朗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技巧
朗读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那么,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呢?
教师要明确朗读训练各阶段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朗读提出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是指朗读要使用普通话,不读错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读颠倒,不吃字,读得字字响亮。“流利”是指朗读在做到正确之后,要速度适中,口齿清晰,从容不迫地读。不能一字一拍地读,也不能一口气连读下去。“感情”是正确理解课文的结果,对课文字、词、句的内容理解了,读的时候才能做到真挚自然,不矫揉造作。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不仅能促进学生边读边想,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还能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一般都有这样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这三项要求中:正确是最基本的,只有读得正确,才能达到流利地、有感情地读。那怎样才算是有感情地读呢?就是要把自己在学习中受到的感染,再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教师要琢磨朗读的技巧、分析文字教材。在朗读中技巧很重要。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不同的心情: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不同的人物性格:年青、机警、泼辣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有快读;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慢读。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至终采用一成不变的速度。朗读者要根据作者的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这种在朗读过程中实现朗读速度的转换是取得朗读成功的重要一环。
但要注意,读得快时,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为了读得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读得慢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明朗实在,不能因为读得慢而显得疲疲沓沓,松松垮垮。总之,在掌握朗读的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自己原来所学的朗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琢磨、领会朗读的技巧。分析文字教材中,哪些字需要顿读、重读,哪些字需要拉长读、舒缓读;哪些句子需要高低起伏,哪些句子需要舒缓平读……对每个字、每句话都能把握自如,这样,读出来的文章才能够到位、才能够愉悦别人的视听。
教师要创造性地对课文感情进行诠释和升华。首先要看一遍课文,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在读的时候,一定要用心去读,仿佛身临其境,融入文章里,用心来感受文章,仿佛你在看书,但你和文章的作者似乎有一条通道是心灵的通道,这样,感情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声音是需要大的,在朗读中反思,是清新欢快、还是慷慨激昂,是优美舒缓、还是节奏明快,是介绍还是励志……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揣摩课文的写作意图,弄清写作的时代背景。在对意图和背景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在不违背作者思想感情的前提下,语文老师可以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感情基点,达到对课文感情的诠释和升华。这当中,由于也孕育了老师的感情在里边,所以,老师在朗读中能够做到声情并茂、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染了自己的学生。
教师巧妙地运用催人上进的名言警句,起到迁一语而动全堂的效果。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观念上,深深地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学,能逐渐积累自己的文学底蕴。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中国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那些经久不衰的文学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我自横刀向天笑、我以我血荐轩辕,语文教师如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展评几句,是可以起到迁一语而动全堂的效果的。而且学生对这些激励性的警句,印象特别深,每当想起这些警句,也就想起了老师所讲解的教学内容。就像是在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安置了一把把的小钥匙,而打开这些教学之门的小钥匙,就是那一句句的催人上进的名言警句!在课堂上,老师刚一句“少壮不努力”,学生马上就大声地说“老大徒伤悲”,极大地带动了学生朗读的欲望。
教师要充分进行生活展现、图画再现、语言描绘,引领学生入境。朗读训练更重要的是要把朗读和文中描述情景合二为一,让学生深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引导他们进入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的境界中去,当然,对于一篇文章,各人体会也不尽相同,只要是合乎情理的,学生怎么体会就放手让他们怎么去读,从而渐渐提高朗读水平。
作为语文老师,我深情地爱着华夏语言文字,喜欢激情四射的朗读,更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激情朗读,爱上具有厚重历史感的语文课堂。让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在语文课堂上,在朗读声中与之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