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7期   作者:符学建
[导读] 对分课堂,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在教师讲授、学生内化吸收后再进行讨论三个步骤来完成教学活动。
        符学建
        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    215011
        摘要:对分课堂,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在教师讲授、学生内化吸收后再进行讨论三个步骤来完成教学活动。实现课堂时间合理分配,是一种有效的互动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后,开始自主学习。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对分课堂;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索
        前言:由于初中数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经常遇到困难。并且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注重的是练习和讲解习题,完全忽视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懈怠、学习目标不明确,进而进入学习的困境当中。按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从数学的视角察看问题,并且要能够依据做出论证和推理。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对分课堂”是2014年由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原本是针对高校课堂教学开展的新形教学模式,因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已经被广泛引用。“对分课堂”是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相关原理,针对课堂教学而提出的教学新模式。对分课堂在课堂上,将教学时间合理分为三个部分:讲授、内化吸收,以及讨论。也就是PAD教学课堂模式。它采用的核心思想是分配约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并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隔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定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1]。
        据调查研究,教师在进行数学课程教学中,采用对分课程的教学模式。这种由教师拿出课堂上的一些时间,交给学生自己掌控和分配,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对分”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增加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的动力。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学生通过互动和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需求受到学校和教师重点关注,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成果。对分课堂在我国从2014年被广泛推广,在国内很多一线教师迅速采用并开始实践教学,受到许多学校和教师的推崇,甚至认为这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将会对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教育领域将迎来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
二、“对分课堂”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为实现初中数学建设高效课堂,开展对分课堂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应该结合我国初中数学课堂具体的教学特点,分析对分课堂的理论概念后,做好以下教学准备工作。
(一)重新组合课时
        教师在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时,首先需要重新组合课时,按照由讲授到内化吸收,再到讨论的环节,形成能够实现这三个过程的教学课时分配。

在时间的安排上,教师可以在本周最后一节数学课进行时,将下一周首节数学课与本周教学实现有效的衔接和整合。其余剩下的数学课堂时间,都让学生进行自主分配和学习。由于学生内化吸收的环节主要在周末进行,学生能够利用的时间比较充足。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系统的安排自主学习时间。在初中数学内容中,每个单元课程的内容多少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分配时间上,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进行调整。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自我管理上,缺乏自制意识,且没有约束的条件。因此教师讲解课与讨论课二者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容易导致学生很快遗忘所学习的有关内容,或出现自主学习比较散漫的现象[2]。
(二)建立合作小组
        教师可以将学生随机分组,每组大约 4至6个人,组长可以采用轮流制,通过讨论的方式分配组长、或记录员等各类角色。每学生在参与讨论时,要及时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总结学习的方法、合理提出相关的问题。教师需要帮助和引导每个合作小组,加强组内互动与交流、总结与分享。如果出现小组成员不太适合所在学习小组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及时的进行调组,保证合作小组的学习和讨论顺利进行。
(三)完善教学组织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应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完善教学组织。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选择的讲授数学基础重点、难点内容。特别是注重数学教材中每个学习板块中的基础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适时地做出调整。首先在讲授的阶段,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内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学习的原因和怎样开始学习等等。在内化吸收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感悟和总结,通过辨析和纠正错误来展开学习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充分的思考并进行讨论。
(四)关注学生表现
        在运用对分课堂教学后,学生的表现比传统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课堂学习。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后,能够主动的参与小组总结、讨论和分享。二是学生仔细认真的完成作业,并在课堂上提出具有拓展性或更有深度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一个小组提出问题:所有全等三角形的角都是相同的吗?一个小组回答:只有在同一个三角形里角的度数才会相同。另有一个小组回答:所有的全等三角形角的度数都是相同的。通过这样的交流,能够有效的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对分课程是目前我国初中数学课堂采用的一种新形教学模式,不仅符合我国基础教育中,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同时三个教学步骤的开展,遵循学生认知事物和学习发展的基本规律。它突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和重要作用。强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根据实践分析,对分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动性,激发出课堂的活力,促进我国初中数学,在教学课堂上呈现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缪海东."对分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8:125.
[2]刘远碧.对分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18,7(22):32-33.
[3]金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浅探[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1):68-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