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方法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7期   作者:陈喜峰
[导读] 数学学科的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学科,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时,需要遵照新课改提出的教改方针,创新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
        陈喜峰
        神木市矿区第一小学
        摘要:数学学科的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学科,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时,需要遵照新课改提出的教改方针,创新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是新课改之后广泛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情况,合理划分合作小组,之后开设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信息技术被应用到教学的过程中也是教学现代化的体现,教师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转化知识的形式,此外,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开展教学,让学生发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形成从生活的角度进行学习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合作学习
        小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因而,枯燥乏味的数学学科成为了最令学生头疼的学科之一。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降低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再加上数学知识本身就比较枯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自然是无法提起学习数学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在现代化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突破以往教学思维的桎梏,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1.合理划分小组
        与“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的道理一样,班级中的学生也是各不相同的,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性格方面,很多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针对这一情况开展教学,都是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授课,使部分学生在课堂中感到不适,降低课堂的教学质量。对此,数学教师可以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将学习、个性等不同的学生分配到同一个小组中,让不同特点学生的思维在小组中产生碰撞,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也能让学生对知识有全新的理解。
        例如,以《除法》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合理划分学习小组,以发挥合作教学法的作用。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除法是数学中的基本运算之一,大家之前已经学习过加减乘的运算,下面请大家自己研究一下除法的运算吧。”学生在课堂中自主研究教材中的内容,我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一部分学生可以结合之前的知识掌握这部分的内容,还有的学生则比较困难,再结合学生之前考试的成绩,我对学生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随后,我按照科学的标准将学生合理划分成了不同的小组,尽量保持各个小组的综合水平基本相同,为合作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2.开设合作活动
        将小组合作教学法应用到数学课堂中之后,可以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习惯了之前被动学习的方式,在进行合作学习的初期,表现出了很大的不适应,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小组中沉默寡言,不愿意与其他学生进行合作,这使得合作教学法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1]。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开设合作形式的活动,借助活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与小组的成员合作参与活动,转变学生的思维观念,培养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思维。
        例如,以《图形的运动》为例,教师可以开设合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合作思维。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美丽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的是通过单一图形经过一定的运动之后形成的,接下来请大家合作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吧。”我讲完后学生合作设计图案,在过程中小组的成员提出各自的想法,获得了很多不同的运动方案,使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的力量,形成了合作学习的思维。


        二、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教学
        1.转化知识形式
        数学因为自身学科的特点,教材中的知识多以抽象的形式呈现,而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认知世界,面对抽象的知识无从下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临大敌,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对此,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图像、视频等直观的形式,易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此外,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授课,可以增加课堂中的乐趣,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
        例如,以《千克、克、吨》为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转化知识的形式,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在课堂中,我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分别展示一千克、一克、一吨物品的图片,直观地将知识呈现给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实施动态教学
        一直以来数学教师都是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数学教师将大部分的知识告知学生,学生被迫接受知识,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主要来自于教师。而对于理解难度较高的定理、定律等知识,教师也是直接告知学生,让学生记忆之后运用到解题过程中,省去了推导数学知识的过程。在现代化的课堂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动态的教学,借助“几何画板”等软件给学生动态演示推导数学知识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2]。
        例如,以《认识分数》为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动态教学,让学生知晓推导数学知识的过程。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平分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的知识。”我利用“几何画板”给学生授课,在过程中绘制圆形,然后进行平分,让学生深入了解分数的概念。
        三、结合实际生活开展教学
        1.引入实际案例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小学生的认知中,却错误地以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毫无联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关。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围绕数学教材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解题,很少提及生活相关的话题,削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知。鉴于此,数学教师要转变思维,重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课堂中引入实际生活案例,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分析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形成生活化的数学思维。
        例如,以《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实际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在课堂中,我给学生例举超市中商品价格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了解小数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2.运用生活道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单纯围绕教材进行学习,对知识的理解也就停留在表面,时间一长,很容易就会忘记,出现学完就忘的情况。为了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加具体的认知,也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数学的记忆,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生活道具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联想生活进行探究,让学生对知识有真实的感受,从而有效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
        例如,以《观察物体》为例,教师可以运用生活道具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在课堂中,我将生活中常见的箱子、柜子等作为教学道具,让学生观察实际物体,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有了真实的感受,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总之,数学教师要紧跟教学改革的潮流,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月英.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教学思想[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103.
        [2]张明宏.基于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探析[J].高考,2017(36):1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