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电力职业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0
摘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理念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分析了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产生的问题,提出了以现代学徒制“企业深度参与”的显著特点为重点,创新高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学生中心”的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协同”的运行管理机制、“校企一体”的资源保障机制、“工学结合”的教学运行机制、“短长融合”的质量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现代学徒制
引言
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和实践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的有关文件和政策也明确指出,对于我国现行发展下的新兴产业要和学校加强沟通与合作,启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完善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培养更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实践型人才,这也是我国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和方向,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必然结果。本文将以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重要性作为出发点,探讨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希望可以为我国现代学徒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提供帮助,可以进一步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1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实施问题分析
1.1人才培养主体观念问题
伴随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观念的深入人心,职业院校传统的以院校为主体的办学模式不断向企业为主体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技能型人才培养,而正是这种转变职业教育才有了当前的规模,校企合作的招生人数占到年度招生的50%左右。以盈利求生存与发展的企业短期目标决定了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这一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问题上不自觉地会存在短视和轻视的情况。基于此,虽然企业人士都深刻理解“人才处于企业发展的第一位”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企业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使企业参与的实践资源建设、师资建设等得不到合理投入。院校自身实力不足使企业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得不到企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大小不一的职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升格为职业院校,缺场地、缺师资、缺资源的院校依靠企业挂牌就招生办学,教学过程全部依赖合作企业,而院校却不能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支撑,使企业在参与过程中热情逐渐消失从而失去继续参与办学的动力,形成产教“融而不合、协而不同”现状。
1.2运行管理机制建构问题
运行中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与健全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存在较大的偏差。从国内职业院校类型来看,无论是综合院校的内设高职专业还是单设职业院校,追寻各类学院办学历史即可发现,大部分院校都有与之相关的关系企业。因此,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开始即存在不规范性,有些是以校企间的利益关系或者校企领导人间的私人情感为纽带开展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不规范的校企合作关系可能会引起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企业参与动力不足与参与效果不佳等问题,需要重构校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并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为企业创造合理合法的利益空间,最大限度为企业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福利。同时,夯实技能型人才“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培养原则确保企业参与办学的质量与成效,明确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负面清单力促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符合性。
1.3协同育人模式比较传统
在构建高职与企业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还要在优化协同育人体系方面努力,但个别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同样缺乏高度重视。
有的高职院校不注重协同育人平台和载体建设,企业“生产式实训基地”建设、“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等还没有得到有效应用,如不注重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发挥企业人才作用。协同育人模式比较传统,也表现为个别高职院校在与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缺乏长期性、稳定性和战略性,不注重将“社会治理”理念融入到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当中,如没有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纳入到协同育人机制当中,在培养学生了解企业、适应社会等诸多方面不够到位。
2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协同育人制度
2.1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企业现代学徒制
协同运行制为了更深化的实现产教融合,学校要与企业提前进行深度沟通,共同确定适合企业发展、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最终达成全方面的战略合作计划,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可以共同建设商学院,按照我国目前“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集合学校和企业共同的师资力量和资源优势,结合企业丰富的实战经验,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学生能力和水平的双提升,还可以在学院中设立专门的项目机构,成立项目小组,负责整个学院的项目开发、项目负责人的考评和推荐,以及学院在运行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处理,优化校企合作的系统设计,为企业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协同运行机制。
2.2创新协同
育人思路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思路决定出路。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重视全面性和系统性。因而,应当进一步创新高职与企业协同育人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视与企业的战略合作、长期合作和全面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协同育人机制取得更大突破。要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纳入到校企合作当中,进一步强化企业人才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既要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要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下功夫,真正使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的过程中具备全面发展能力。
2.3引入行业和企业标准,构建企业现代学徒制
协同培养机制在企业制定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方案的过程中,要将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岗位标准纳入方案中作为参考,同时要深入企业做调查和研究,结合企业特色和用人标准,实现专业特色化办学,为学生规划职业发展路径,以校企“双主体”为主,制定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企业现代学徒制“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促进知识技能在工作中的应用,“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将企业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时间为一年,主要是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除学校的师资力量之外,可以邀请企业内部的资深师傅详细介绍企业的工作岗位和职责,从课堂开始建立学生对于职业的认同感。第二个阶段时间为一年半,主要是以企业作为主体,由于企业内部员工大多数都只有熟悉的技能而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因此可以邀请学校的老师深入企业内部开培训课程,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理论知识,企业的师傅还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实训课程中,将自己的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尽快取得职业资格标准。
3结束语
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大力推动高职与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才能使高职教育的针对性、特色化更强。这就需要在开展高职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上升到战略层面,切实发挥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互联、互通作用,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提升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高鸿.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迈向职业教育强国[J].教育与职业,2019(9):10-15.
[2]唐末兵,温辉,彭建平.“产教融合”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8):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