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六建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 528000
摘要:本文根据文物建筑保护原则,对其木构件存在的残损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明确提出木构件本身存在虫蛀病害、腐朽问题和人工损毁情况。结合修缮保护相关要求,对建筑物进行修缮,重点增加对残损木构件修缮和替换工作,使得建筑物本身使用性能和承载力得到提升,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和传承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文物建筑;木构件;典型残损问题;修缮保护
引言:木构件在我国文物建筑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被广泛应用在门窗、楼梯、地面和整体构造中。然而与水泥和钢筋材料不同,木质结构在长期使用中受到自然条件影响,发生腐蚀,其耐久性受严重影响,使得建筑物部分构建发生破损,不仅对外观造成不良影响,而且降低建筑物本身承载力。对文物建筑木构件典型残损问题进行分析十分重要,是修缮保护工作的基础内容。
1文物建筑木构件典型残损问题
1.1虫蛀病害
文物建筑木构件容易发生虫蛀病害,集中在椽、檩、愣和门窗位置上。其中受到虫害较为严重的部位是檩、愣。相关位置受到虫害影响后,木构件受力截面减少,结构强度等级下降严重,可能出现屋面下沉问题,严重影响文物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应对此提高重视力度。
1.2腐朽问题
木构件发生腐朽是文物建筑存在的普遍问题,腐朽严重位置主要出现在门窗处。相关腐蚀问题与建筑物本身受到自然环境影响关系密切。如潮湿环境对木材形成严重影响,木构件本身承载力和强度等级下降严重,会造成下挠变形,文物建筑耐久性不足。
1.3人工损毁
人工损毁问题主要是管理不当造成,相关破损程度较轻,通过木材粘接方式,可实现有效修补。人工损毁位置主要是建筑门窗和橡愣位置。相关问题出现不仅影响文物建筑审美功能,而且局部承载力出现降低,不利于建筑后期维护工作开展。因此,在木构件的修缮作业中,应重点关注人工损毁问题,加强文物建筑的科学管理。
2文物建筑木构件修缮保护方法
2.1中空填充补强技术
针对文物建筑木构件内部出现的腐朽或白蚁侵蚀情况,需要采取必要的修补加固技术。目前多使用填充补强法进行施工,使得建筑物得到保护。施工开始前,相关人员应对木构件主体进行评估,特别是柱身是否存在中空问题,通过精细化审查,能够准确得知文物建筑的受损情况。技术人员可使用优质木材对中空区域进行填补,并使用环氧树脂对连接位置进行粘接。待胶体固化稳定后,在构件灌注填补中心位置钻取小孔,打入木榫或竹钉使二者紧密连结为一体,增强整体受力。最后刨削平整,重刮猪料灰,恢复平整性后按原色恢复油漆。
文物建筑中木构件残损修复问题十分重要,相关技术应用将直接影响古建筑使用性能,需要对修缮技术进行强化。在填充补强技术应用中,相关人员需要做好封闭切口工作,确保文物残损件能够获得一定修复,保持一定承载力,使得相关结构能够保留和传承。填补材料选择上,严格参考GB50165-92《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根据标准内容,仅用于原结构或原材料的修补、加固,不得用现代材料代替。新木质构件木材应经干燥处理,含水率不得超过20%。
修复古建筑木结构构件使用的胶粘剂,应保证胶缝强度不低于被胶合木材的顺纹抗剪和横纹抗拉强度。胶粘剂的耐水性及耐久性应与木构件的用途和使用年限相适应。
2.2剔除腐朽和镶嵌法
该种方法主要被应用在建筑木构件腐朽中。常年风化和修补不及时均会造成建筑物木结构出现腐蚀,部分木结构表面出现沟槽,修复难度较大。施工中,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讨论分析选择适合的修复方法和加固技术。作业要点如下:对沟槽内的糟朽木质结构进行剔除,根据损毁程度设计有效的镶嵌补充方案,对补充件的规格和形状进行规划,使得沟槽咬合位置精确。
修复过程中,使用环氧树脂加木块(木钉)修补粘接,达到加固目的。加固后的木构件能够与主体结构保持一致,在卯榫的作用下不会出现脱落和松散,由此提升了文物建筑木结构稳定性。在较大木结构件的首尾处,由于本身存在的残损和折断问题,原有结构功能修复难度加大,因此需要进行必要的接补作业。大部分构件在连接可使用半银锭卯榫方法,倘若构件一端出现明显的破损和开裂问题,则根据实际情况将阳榫剔除,使用阴卯方法进行修复。
实际操作中如果文物建筑梁首和榫头出现损坏,则采用干燥的硬木进行修补效果十分显著。具体操作如下:修缮人员可在原榫头位置设计暗卯,使用双榫头、双夹板组合方式对榫卯进行技术修复,并对相关位置进行加固。当梁体缺损长度在50cm以内时,也可使用榫卯拼接法进行修缮。
针对文物建筑前堂结构可使用补残法完成保护修缮作业。建筑相关位置因年久失修、管理不善经常出现斗耳缺失和雀替不全等问题,修缮人员需要对相关残损问题提高重视力度,对残损木构件的规格、图案和工艺进行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修复技术方案。现阶段,针对相关位置出现的残损问题,多使用榫卯结合与胶黏剂连接的方式,确保原有构件重现,使得木建筑造型具有完整性。
2.3木材粘接与喷涂技术
针对受损范围较小的木构件进行了粘接是修补技术的重要一种。施工中推荐使用的木材粘接方案主要是HT-01粘接剂,使用过程中,需要使用木条对构件缝隙位置进行填充,裂缝宽度应在5~25mm之间。相关技术在干缩裂缝和木构表面镶嵌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针对不宜拆除的旧木构件可使用喷涂技术,尤其是柱头或卯口位置喷涂处理,此外相关喷涂方法也具有防腐蚀效应。
木材粘接中,修缮人员应清除表面杂物,并对其中存在的裂缝问题进行必要修复。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方法是加固法和填充法。使用树脂材料对裂缝位置进行填充,能够预防裂缝受到雨水影响,使得内部腐烂问题得到改善,对文物建筑修缮和保护起到关键作用。针对木构件存在的老化问题应进行技术修复,注重对薄弱环节进行加固,预防结构变形。
3.结语:综上所述,文章对文物古建筑物木构件存在的典型残损问题进行总结,通过观察、测量和探查等多种技术方式,对木构件发生的损伤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损伤具体程度,制定了针对性的修缮方法,使得残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本文主要应用的修缮方法为、填充补强法、镶嵌法和木材粘接、喷涂。日后修缮工作中,应重视技术升级,结合最新标准,提升文物建筑修缮水平。
参考文献:
[1]廖博.文物建筑木构件典型残损问题及修缮保护探讨——以国保单位马晓军别墅为例[J].文物天地,2020(3):17-19.
[2]王小幸.浅谈历史建筑大木构件维修施工技术[J].四川建材,2019,45(05):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