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郭宝平 高相艳
[导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及思想观念的转变,许多群众的环保意识有所增强,积极地参与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一定程度上有力推动了这一工作的有效改进。
        天津市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  天津大港  300270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及思想观念的转变,许多群众的环保意识有所增强,积极地参与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一定程度上有力推动了这一工作的有效改进。野生动植物是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是人类长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本文分析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存在的客观问题,探索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路径。
        关键词:野生动植物;保护; 问题;措施
        1  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现实意义
        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资源类型,具有可再生性的特点,而且自人类诞生以来,对于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一直没有停歇,特别是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由于人们过分追求经济增长,对于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性,大量开发和应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导致很多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受巨大破坏,并濒临灭绝。现如今,伴随绿色环保理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野生动植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不仅对我国和谐生态社会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还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在维持和协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才能推动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并在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发展同时,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2.1保护意识缺乏,监管难度较大
        为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我国设置了较多的林业自然保护区,但这些自然保护区多分布在偏远地区,生活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周围的居民缺乏保护意识。在他们的认知中,野生动植物是自然存在的,不归谁拥有,谁捕捞到、猎杀到、摘取到,便是谁的。这种观念的存在,给自然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困难。加之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大,配置的工作人员数量却十分有限,全面监管难度极大,监管漏洞的存在使得自然保护区保护措施难以落实到位。
        2.2法律法规不健全
        随着野生动植物数量的锐减,加之市场需求较为旺盛,致使野生动植物在市场中的价格居高不下。而为了实现利益,林业自然保护区周边居民私自进入保护区,不断猎捕、挖掘动植物。虽然我国已颁发相关的保护法,但是仍旧无法抵挡偷猎行为。纵然是有线索,也很难找到证据,加之法律不健全,通常无法量刑定罪。法律细节上的缺失,使得法律规制力度不足、威慑力不强。
        2.3补偿机制不完善
        法律规定,对于列入保护范围内的野生动物严禁捕杀,但一些野生动物经常出没附近居民家中,对农作物破坏严重,咬死居民饲养的家禽,给附近居民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对居民安全带来了不利影响。因为补偿机制不完善,导致居民不满情绪较强,一旦遇到野生动物破坏农作物等现象,则会暴力驱逐或猎杀,不利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3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对策
        3.1 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与其他管理工作相比,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及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包含的工作环节较多,工作难度偏高,因此只有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更好地体现这一工作的社会价值及意义。管理工作人员需始终坚持预期的管理目标,了解管理现状,通过灵活调整及优化组合来确保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有效改进及落实,真正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和体系。前期设计及规划非常关键,管理层需了解自然保护区的具体面积,关注与野生动植物生长及繁殖相关的专业知识,以便为野生动植物的生长营造安全稳定的空间。

基础设施建设不容忽略,这一点要求管理工作人员需根据目前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类困境,促进各类宣传工作的有效落实,确保社会主体均能参与其中,全面提升公众的思想意识,在共同努力下高效落实前期基础工作。自然保护区监管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管理工作人员自身需注重不断学习及调整,积极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及培训方式,以促进野生植物的有效繁衍,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关管理部门需加大资金投入,明确目前的信息管理要求,搭建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积极加强对不同信息数据的有效处理及协调,确保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科学化及精细化开展。
        3.2 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
        相关法律部门需意识到法律法规完善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要着眼于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现实问题,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的分析,积极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1979年2月23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4年10月9日,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8年11月8日,我国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其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作为重要法律法规,国家层面围绕野生动物保护制定了《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办法》等,各地区在中央出台的行政规范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法律法规,使得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3.3 重视科研攻关,开展拯救工程
        对于濒危野生动植物,可以发挥人工繁育技术优势,做好这类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如设置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基地、种质种源基地,让这些基地担负起濒危物种的保护与延续职责,构建人工繁育体系,并对成功繁育的野生动植物进行生存训练,最终放归自然。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遏制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过少的问题。为此,需要重视科研攻关,做好科研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应重视自然保护区的监测工作,大范围监测濒危物种的活动状况,让人工繁育、人工饲养保持在较高水平,为濒危动植物种群的恢复、扩大提供支持。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需要结合区域实际,将就地保护与种源保保存、培育充分结合起来;对于一些珍稀的野生动植物,需要做好种质资源收集工作,加强种源保存、培育,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熊猫饲养、救治、繁育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3.4 积极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
        我国政府需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各个地区也需了解与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相关的要求,分析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类问题,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调整管理思路和管理方略。资金投入有助于解决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后顾之忧,因此应尽量避免资金链断裂问题的产生,以确保野生动植物产业稳定发展,真正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另外,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也不容忽略,管理层及政府需立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细节要求,以动物养殖业及植物种植业的稳定发展为依据,加大对这两个产业的投入,明确不同阶段的管理要求,以保障野生动植物产业进一步发展。
        4  结语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容忽略的一个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工作的有效落实能真正维护野生动物的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理性来看,当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保护意识、监管存在难度、法律法规不健全、补偿机制不当等,为此,需要不断提升保护力度,增加林业自然保护区的数量;重视科研攻关,开展拯救工程;强化执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利用各种媒介做好宣传,营造良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氛围,以提高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
        参考文献:
        [1]苏雪.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探析[J].林业勘查设计,2019(1):57-59.
        [2]董亚峰.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8(29):95-96.
        [3]常纪文,常杰中.科学准确建立禁食野生动物清单[N].中国环境报,2020-02-11.
        [4]唐芳林,吕雪蕾,蔡芳,等.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思考[J].风景园林,2020(3):8-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