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育人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曹天人
[导读] 摘要:产教融合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1300
        摘要:产教融合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深化产教融合,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的一种基本办学模式。然而,在我国产教融合的办学实践中,存在政策制度不健全、行业组织的指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办学的动力不足、部分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及办学观念滞后等实践难题。
        关键词:新工科;产教融合;育人
        1新工科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面临的现实难题
        1.1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深化产教融合政策制度不健全。首先,在现有深化产教融合政策体系中,涉及到产教融合的相关条款,在具体的语言描述上,过于空泛、笼统。从具体政策内容而言,规范性、约束性及操作性等方面的实施细则缺失,特别是经费投入保障、税收减免、监督管理等政策制度,由于无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出台,让行业、企业和学校“摸不着门道”,不知如何开展。其次,产教融合相关激励政策存在“落地”难现象。早在2017年底,国务院就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有关意见,以及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办学的政策,这些政策要真正落地,需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及时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特别是制定出符合本土实际的产教融合的实施细则。当前,我国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主要瓶颈,就是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相对缺失,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间应更加重视顶层设计,使深化产教融合政策制度更加健全有效。
        1.2协同育人中多元主体特性融合不足
        深化产教融合的目的在于实现校企在专业与职业方面的结合,根据产业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培养对应人才,以此提高校企合作深度。然而,多元校企合作涉及政府、企业、行业协会、院校等多个主体,在一定程度由于各自特性不同,难以短时间内实现深度融合并开展协同育人。例如,在利益诉求上,由于是不同属性的社会组织,企业、学校、政府、行业协会在合作过程中的基本利益诉求也不相同。企业多以获取利润作为企业发展目标,更加关注如何通过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得到更多应用型专业人才;学校则主要以人才培养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核心目标,多关注高校本身在社会上的声誉与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行业协会更加看重的是其在不同行业中的地位与领导能力。该种情况导致多元校企合作过程中会出现因利益诉求不同难以深化产教融合,高校也无法培养出高精尖、复合型人才。
        1.3教师能力不足
        新工科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即教师不但要精于本专业的知识,还要熟悉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且要能将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很好的融合。而高校教师多是从高校到高校,师资队伍来源较单一,高校普遍存在“工科教学理科化”,重学历、轻实践,教师的工程应用研究能力不够,缺少制度支撑和保障等现象。“双师型”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有些教师虽有企业实践经历,但企业实践时间偏短或者实践经历陈旧,不适应新工科要求。另外,受人事制度等制约,企业中有教学能力、实践经验丰富的人难到高校任职。
        2产教融合路径探索与实践
        2.1对接区域产业需求,提升职业教育
        在新兴产业发展与技术迭代创新过程中参与度。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不匹配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职业技能型人才供给侧与结构侧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学校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落实“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职业”的要求,共同制定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框架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脉搏,紧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深入本区域内企业调研,按照区域产业发展提出的人才规格需求,设置与产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特色专业群,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中的主体性作用,围绕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教学活动的开展。


        2.2加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管理
        首先,健全深化产教融合政策激励配套机制。政府部门应加大深化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激励配套机制,积极改善校企合作发展环境。其中,政府职能部门需加强深化产教融合的经费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适当提高教育经费,夯实深化产教融合的物质基础。其次,落实税收减免。政府职能部门应着力制定税收减免的实施细则,降低行业企业的培养成本,同时制定社会力量办学的有关税收减免政策,最大限度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再者,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协调银行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产教融合项目,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的产教融合型企业项目建设,政府应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采取特别服务方式,让行业企业获得多元化融资利好,服务于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项目。最后,全面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同时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各级政府部门应牵头组织好国家级、省级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并积极支持各地区、各行业组织、辖区企业协同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建设,同时培育一定规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2.3学校应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转变办学观念
        学校也是产教融合中的重要责任主体之一,在深化产教融合中,学校方应积极转变办学思想,通过创新建立多渠道人才培养路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校内建立教学工厂等多样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推进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取得实效。首先,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及中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育力度。一方面,可从源头上,通过“校校合作”的方式,与职业技术师范类大学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即重视教师队伍的“职前培养”路径;另一方面,学校也需积极主动地开展多种方式的“职后培养”“双师型”教师。校方不仅需要聘任企业专家到校任教,还需要不定期分派教师到行业企业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其次,学校积极转变办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第一,加强行业特色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第二,要不断总结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推进校企联盟,与产业园区联结。第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学校内外建立教学工厂,将教学工厂打造成为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推手。建立教学工厂,既可以弥补学生实习实训的资源短缺,也能为企业储备人才资源,同时也可提高学生就业率,这也是改善社会民生的重要举措。
        2.4制定多元明确的合作教学目标
        高校开展多元校企合作时,首先要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其次,参与主体要制定明确的合作目标,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符合企业、行业等主体的需求。在实际合作中,各主体间要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实现优势互补,联合制定后续的人才培养目标与高校办学治校的发展方案,从而有效促进多元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最后,高校要以企业、行业等主体利益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保证人才的培养满足各方主体需求。因此,各主体要加快推进多元校企合作进程,充分发挥出产教融合的作用,将学生培养成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3结束语
        产教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一种基本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是有效提高国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虽然当前我国产教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深化产教融合的办学实践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的应对策略,并得出结论:校企深度合作,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基本前提,政、行、校、企四方的紧密联动,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根本路径。
        参考文献
        [1]刘燕楠.教育研究方法论变革:历史突破与理论创新[J].教育研究,2018,(5):16-26.
        [2]李柯柯,查吉德.多元主体共治视域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3):11-17.
        [3]施晓秋,徐嬴颖.工程教育认证与产教融合共同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2):33-39.
        [4]李茂国,朱正伟.工程教育范式:从回归工程走向融合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7(6):30-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