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11010819841028XXXX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本文对我国水资源规划管理进行了浅析,首先分析了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现状,接着对管理需求和规划需求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认为提升现代管理能力、创新监管方式、加强科技监管等方面有助于加强水资源规划管理。
关键词:水资源规划;管理;途径
引言
现阶段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较高,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国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这样的形势下,水资源污染以及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用水矛盾极为突出,水资源日渐匮乏,进而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资源,例如做好水质监测与服务工作。
1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原则
水资源是重要的基础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就是为了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得到科学利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用水保障,达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并实现持续利用水资源的理想目标,进而保证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其作用发挥。
2水质监测工作现状
2.1监测类型缺乏全面性
水质监测主要是对地表水进行监测。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水质监测,我国设立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从一些调查数据中不难发现,一些省市水质量监测工作没有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其中。同时,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存在漏洞。水质量监测类型不全面,覆盖密度较小,不能反映出水质量监测问题。
2.2水位监测工作尚存有漏洞
目前,水务部门在水位监测工作中还存有一定的未控制地段,这些地段没有设水位监测孔,无法对地下水水位(头)、水质进行动态监测,因此缺乏完善的地下水环境长期观测资料,无法准确掌握本地区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规律。
2.3水资源管理辅助系统亟待升级
水资源管理辅助系统是借助计算机技术所打造的一个系统,但在使用过程中受技术的应用限制,水资源管理辅助系统打造不完善,且随着水资源利用管理的复杂实际,现有的系统不足以支撑水资源的调度管理,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2.4缺乏相关的信息服务系统
目前很多省市针对水质监测并没有建立十分全面的基础数据库。在这样的情况下,水资源信息开发会出现数据空间利用不足的现象,一些建设项目不能有效启动,进而对水质监测结果造成严重影响。此外,在水质监测工作开展过程中,数字化程度不高,不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虽然在采集江河湖地下水信息过程中利用了传输和相关技术手段,但质量监测工作还是较为落后,最终导致监测数据具有较大误差。
2.5技术与数据管理工作较为落后
目前积累的水资源管理技术以及数据无法达到上级部门提出的精细化管理标准,管理工作较为落后,特别是数据库构建较为滞后,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水质、水位(头)等基础资料数据不够完善,从而影响到对超采行为的治理。
3水资源规划管理的途径
3.1减少单位面积内机井数量
针对局部地区单位面积内井数超过10眼导致小范围内出现过大降深的问题,水务管理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压减单位面积内机电井的数量,确保每公顷机电井的数量控制在10眼以下,并更快、更好地落实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利“三条红线”,准确掌握本地区节水效能,实现地表、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加强供水水源地水质监测
饮用水质量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健康水源能够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讲,饮用水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影响。目前我国对水源地的水质监测工作并没有形成全面覆盖的局面,只有覆盖到市级内部,才能实现水质质量监测范围的最大化,确保人们具有安全的饮用水。
3.3分区、分部门管理水资源
当前关于水资源分配的研究比较多,与之相关的水资源配置模型也有很多,各个模型在打造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水资源管理利用方式,但是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管理方面往往很少能够考虑到区域之间和部门之间的和谐关系。基于量化理论的水资源管理利用模型仅考虑到人水和谐关系,即仅关注了水资源利用的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很少关注彼此之间的和谐关系。基于和谐理论的水资源利用打造了完善数学模型,能够为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提供重要支持。
3.4进一步强化工程管理工作
依托节水工程运行管理,重视效益发挥,控制和减少水资源浪费,使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增强农业抗旱能力,保证生产,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根据主要工程不同的渠道级别,将分级管理充分落到实处,并加强职工分段承包管理,将主要工程效益充分发挥出来。根据农田配水面积,合理划分田间工程管护责任,承包管理责任制通过协会进行落实,遵循“谁受益,谁管理”原则,定期维护,确保管理责任充分落实。此外,用水户应加强自主管理,使自我维护管理意识逐步提升。
3.5对技术与数据进行精细化管理
应对技术和数据进行精细化管理,采集真实可靠的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水质、水位(头)等基础资料并建立数据库,从而为各阶段地下水超采区复核、超采治理工作奠定基础。
3.6强化水质监测,提高监测人员业务能力
应以环境设施为主要出发点,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引进设施装备,进而提高服务能力。针对硬件建设,应有效利用水质监测车以及监测船对水质水量变化进行连续监测,给管理部门提供数据信息,便于快速决策。监测频次应高于人工取样化验次数,以便获得较多的水质监测数据,在水质评价结果上也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最终对重点水域进行水质预警。
3.7加强水资源信息化管理工作
针对水资源利用情况,构建高效管理信息化系统,加强智能化控制,落实水电共管措施,对水资源进行进一步精细化管理,并强化过程控制。在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试点前提下,可以争取国家项目支持,研究更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并将现代高科技管理软件应用其中,通过信息化手段高效管理水资源。
3.8加强水功能区监测
我国大部分地区划分了水功能区,一些省市相继出台了水功能管理措施,并划分了水功能区监测位置。除此之外,监测部门依据水功能要求,积极了解水质量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对于工业废水水功能保护区,应不断增加监测频率,进而将精准的监测结果呈报给相关部门,确保饮用水安全。同时,扩大监测范围,可提出近期和远期不同水功能区的污染物控制总量及排污削减量,为水资源保护提供制定措施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我国重要的民生大事,它不仅事关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维系着群众切身利益,本文对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途径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些积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孙玉芬.新疆水资源合理配置方式与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J].地下水,2016(3):148-149.
[2]仇东山,蒋国民,于询鹏.数字化水文水资源监测模式探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3):108-109+112.
[3]戴金烨,李琳.试论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J].科学技术创新,2018(13):111-112.
[4]何志伟.基于多角度分析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制度及其创新体系[J].建材与装饰,2017(5):92-93.
[5]施志源.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的有效实施及其制度保障——美国经验与中国策略[J].中国软科学,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