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33032219890426XXXX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随着现代人越来越多,生活和办公空间向更高的地方发展,同时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使得人们对生活和办公条件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重视高层建筑的质量,其中基础质量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引言
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的核心是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地基和基础而言,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建筑工程施工一旦完成,如果发生相应的事故,补救措施极其困难,造成严重后果。对于基础工程来说,其造价和工期一般占整个建筑施工的1/5 ~1/3,其施工质量水平关系到整个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人居安全。因此,加强新施工技术的开发,提高基础工程的施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高层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技术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的短缺逐渐形成,相应地,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多。高层建筑能有效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对现代城市发展意义重大。高层建筑基础的施工质量和技术控制水平直接影响整个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加强建筑基础施工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首要任务。就高层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特点而言,具体表现如下:
1.1基础埋得很深
对于高层建筑,基础的埋深必须很深。天然地基条件下,地基埋深一般为建筑高度的1/12;采用桩基条件时,控制在建筑高度的1/15,埋深不考虑桩长。深基础埋置是高层建筑的典型特征,其施工技术不可避免地非常困难。
1.2深基坑施工难度大
对于中国城市来说,高层建筑在大城市比比皆是,这导致了对建筑场地的某些限制。深基坑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对邻近建筑物及相关工程设施的安全保护。所以基坑施工的技术要求非常严格。而且国内大部分基坑工程都是临时工程。在基坑开挖和支护过程中,地下有许多因素需要考虑,如地基土层的力学性质和稳定性、变形程度、支护间的应力特征等。这三类问题通常与土壤基质的特性有关。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如果考虑不当,很容易造成相关事故。
1.3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
大体积混凝土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国内很多基础工程中,箱形基础和筏形基础的混凝土楼板比较厚,有的甚至超过3m,比如上海国际大厦,厚度3.5m,混凝土体积17,000 m3。在实际施工中,如何连续浇筑10000立方米以上的混凝土,同时考虑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是施工技术极难控制的。4.主楼与裙楼基础的连接特点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需要,很多高层建筑都设置了裙楼,裙楼与主楼相连。由于主楼高度大,裙楼高度小,地基沉降不同。因此,在实际的基础施工过程中,有必要考虑不均匀沉降的发生,消除沉降差异。
2基础工程施工基础策略分析
2.1桩基施工技术要求
桩基施工过程中,吊桩时,桩与桩架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垂直距离,控制在4m以内,偏心吊距不得超过2.5m,在吊桩过程中,必须缓慢操作,至少要在不同方向绑两根以上的电缆,然后人工稳定桩身。挂桩前,为了防止坠落事故,必须将锤子举到一定位置,然后采取稳定措施。吊点一定要选对,吊桩速度要均匀,保证桩身趋于稳定状态。桩体应保持清洁,起吊后,桩下严禁有施工人员。当吊桩和运桩同时进行且相互牵制时,必须终止运桩。在插桩过程中,确保桩和龙门架之间没有伸出手或脚。当桩需要矫正时,使用工具的力度不宜过大。打桩过程中,必须选择与桩型、桩架、桩锤相匹配的承台和护筒。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任何损坏,应立即更换或修理。锤击过程中,应力应均匀,方向一致。锤击初期,为了保证桩身不会倾斜或损坏,必须采用较小的下落距离。静压桩施工时,要保证桩、锤、桩同心同轴,拔桩时必须合理选择绳扣。施工过程中应缓慢施力,观察桩架和钢丝绳的变化。拔桩后,应及时回填地面孔隙。
2.2混凝土施工技术
目前,我国高层建筑发展非常迅速,大体积混凝土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对于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大体积混凝土具有面积大、水泥用量大的特点。水泥在水化时会释放出一定的水化热,在大体积混凝土中会产生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混凝土出现表面裂缝和贯通裂缝,对整个结构的稳定性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实际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有必要加强施工技术的控制。
2.3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加固工程在基础施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施工前一定要熟悉图纸,关键部位放大样本。对于钢筋绑扎的相关技术,技术人员必须向施工人员进行相应施工程序和操作要求的技术交底。应随时派专职人员检查落实施工中所用钢筋的规格、数量和位置,对某些特殊部位的钢筋位置、数量和规格必须进行详细检查。钢筋绑扎后,必须对直螺纹接头和悬臂结构的支撑进行详细检查,以确保其稳定性。柱插筋位置应严格控制,严禁钢筋位移导致与图纸设计不符。应注意面板负筋的高度,尤其是外伸部分的钢筋。为防止踩踏后钢筋高度降低,可适当设置钢筋支架和跳板。对于悬挑结构,应出具隐蔽工程验收证明。验收证书不能与其他项目一起颁发,必须单独颁发。对于结构钢筋,必须严格按照图纸施工,不得随意更换不同类型的钢筋。如需更换,需经过多方协调并签署技术验证单。
2.4加强测量控制
对于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各种施工技术都是基于测量技术。对于基础桩位,需要详细测量承台的桩位,并根据相关施工规范的要求控制桩位的偏差值。如果桩位偏差达不到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必然会改变承台的受力,必须进行修正,否则会影响工程造价。当桩位偏差较大时,往往会导致桩位失效,需要重新补桩。在基础土方开挖和基础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相关要求,严禁扰动工作面下的土层,这必然需要仔细、精确的测量来控制。同时,在基础墙柱钢筋的定位放线操作中,测量控制是最重要的。由于基础工程结构笨重庞大,必须通过精确的测量手段进行精确放样,以防止位置偏差的发生。
2.5基础不均匀沉降控制措施
对于高层建筑,基础沉降是不可避免的。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必须控制建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措施研究相对成熟。一般来说,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来降低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概率。(1)自上而下法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防止沉降的方法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减少土的量并使其与主体结构的自重相平衡来减少沉降。通常在这种方法的施工过程中,必须设置地下连续墙,同时地下连续墙可以作为地下室的外墙,具有一定的挡土作用。在自上而下的施工中,通常会增加一个中间桩,通常位于建筑物内部。如果是在桩箱基础的情况下,必须设置在桩部。(2)应力解除法应力解除法顾名思义就是改变原有结构基础中的应力分布,重新分配基础中的应力情况,从而达到控制局部沉降,消除不均匀沉降的目的。一般来说,应力解除法的施工方法是边钻孔边用高压水冲孔,使泥浆得到充分清除。在钻井施工中,应力的有效承载面积变小,局部应力也会相应增加。此时应力多集中在孔壁,使孔周土从侧面被挤出。此时改变边界条件,导致应力重新分布,引起整个建筑基础沉降。就沉降速度而言,一般是外大于内。一般应力解除法对于饱和软粘土更为实用,因为土的结构特性更便于应力解除。(3)后浇带法后浇带是高层建筑常用的施工技术。在工程中,后浇带是指为连接主楼和裙楼而预留的临时条形缝隙,其宽度应设置为900毫米。在这种方法的施工过程中,高层主楼和裙楼是分开施工的。后浇带一般在主体建筑完成后浇筑。如果主楼基础为岩石层,对应的沉降不显著,可以在主楼施工完成后直接浇筑后浇带。此时主体建筑需要满足一定高度,通过观察相应的沉降数据可以提前确定浇筑时间。
结语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必然方向,代表了现代建筑的整体进步,促进了现代建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目前,在建筑工程质量问题频发的时期,作为人口密集的地区,高层建筑的质量尤为关键。其中,基础质量是整个工程质量的基础。因此,做好地质条件调查,严格控制施工全过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高层建筑整体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胜伟.建筑基础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9)
[2]韩子华.基础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J].科技资讯,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