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新工科建设指南》的发布,使得新工科建设成为全国高等院校的热点。目前,新工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引领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新工科建设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发展的热点问题,该文解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发展新工科的基础。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将课程思政融入新工科专业教育;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生创新多元协同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新工科;土木工程;人才培养
引言
教育部在2017年提出“新工科”,形成了“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全面启动了新工科的建设和发展,并在建设理念、路线及方向上给予了“新工科”建设性的意见,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全新的发展思路,加快了实现我国教育强国的进程。新工科背景下,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亟需新型土木工程技术人才。高等院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应当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满足新工科要求的新型工程人才。本文以齐齐哈尔工程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从发展新工科的基础、发展新工科的主要思路、发展新工科的实践探索与质量保障方面阐述基于“新工科”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
1土木工程专业发展新工科的基础
贯彻“一条主线,双基双技,立足双情,实践第一”的课程设计原则,制定各科教学大纲。全面落实“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按五种能力的标准,培养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行业施工周期为依据设置学期,形成了以工程项目为载体,校企合作为途径,模拟与实战相结合,技能竞赛为考核形式,将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些都为木工程专业发展新工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基于“新工科”理念进行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帮助学生构建支撑本专业的坚实的专业知识体系,还要进行跨界培养,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备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的项目规划、工程设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毕业后能在建筑工程设计院、建筑工程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工程试验及检测公司、政府机构等部门从事土木工程领域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创业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们在此基础上,对培养模式进行优化调整以适应当前新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2土木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培养方案
目前,国内大部分设置土木工程专业的地方性高校,都按照“大土木”的原则制定培养方案,开设的课程比较多、涉及范围比较宽泛,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不能达到完全一致,教师只是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理论知识,但学生学习四年真正掌握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知识较少,导致学生在社会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在新经济快速发展大环境下,新工科背景下建设的土木工程专业一定要培养出更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具备在专业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教学方式
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式基本上还是以任课教师讲授、上课课堂提问为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学习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因此,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然也达不到社会上对专业性人才的要求。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模式应运而生,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的建设需求。
2.3师资队伍
由于近年来我国建设行业的快速发展,地方性高校纷纷开设土木工程专业,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但招聘的大都是从国内重点高校应届毕业的博士生或硕士生,这些人大都比较年轻且缺乏工作经历或参与过工程实践工作的训练,行业经历、实践能力都达不到新工科建设对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要求。
3新工科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3.1将课程思政融入新工科专业教育
要贯彻落全国高校学生培养标准,牢牢把握住重要的三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教学育人的过程中,始终贯彻思想政治工作,将二者紧密结合。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新格局。将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有效结合,强化意识形态引导、促进科学教育才是新工科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把科学观、社会观与工程观的培养置于同一高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等。根据大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的经验,结合各个专业的办学定位,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不断进行优化,使家国情怀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创新,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完美融合,既能突显政治思想的核心地位,又能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2推动学生创新多元协同模式的发展
(1)把产学研深度融入前置卓越人才供应中。新工科建设与实际应用和科技成果紧密联系,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不断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广泛开展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使学生不断增强工程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2)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新工科教育的意义所在。学校应该与企业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合作机制,鼓励学生在相关企业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将专业课程与工程项目结合起来。同时,加强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的交流,优化课程内容,推进教学过程的转化,努力改变教学与实践相分离的局面。
3.3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新工科是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新工科建设要立足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因此,高校要不断完善新工科人才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持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与此同时,专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新工科建设的关键点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过程中,将创新创业学分与培养方案紧密结合,使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获得相应的学分。同时,学校也应增加创新创业的课题经费,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的指导工作。此外,应学习借鉴校外名师的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优化资源配置,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校内教学资源。新工科的建设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来支撑。大学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调整学业进度,并允许创业实践学生跨一级学科转入创业管理方向进行学习。
结束语
新工科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新工科建设指南》的发布对新工科建设的探索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主动承担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责任,围绕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教育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基本要求,将课程思政融入新工科专业教育;完善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体系,推动学生创新多元协同模式的发展,并为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建设工程教育强国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陆国栋.“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17(5):38-41.
[2]徐晓飞,丁效华.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6):6-10.
[3]蒋宗礼.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8):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