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铁路部门的生产和运输中,安全管理的发展是确保列车运行安全的主要工作,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将在铁路运输和生产活动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铁路部门。根据火车站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结合安全管理的成功经验,积极整合先进的市场运作体系和管理措施,制定部门责任制,生产责任制和逐级责任制。作为主要责任制,建立了完善的机制。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实施相应的安全责任制,控制风险问题,检查和管理隐患来促进安全门的发展,从而为安全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速铁路;安全驾驶;措施
1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因素
近年来,中国铁路运输业发展迅速。高速铁路出现后,每小时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铁路的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人们购票更加方便,客运量也有了较大的增长。随着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客运量的大幅度增加,铁路运输的风险也很大。一旦发生铁路安全事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应该对此予以重视,并在防止发生铁路安全事故中发挥重要作用。
1.1设备缺陷或故障
铁路运输的基础是铁路运输设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和发展正在兴起,设备的质量是铁路交通安全的基础。根据以前的事故,有很多情况是由设备缺陷引起的,例如制动装置故障等问题。这是制动系统的故障,也可能是信号灯和电线短路以及其他通信设备故障。
1.2人为错误
铁路工作人员的素质决定了铁路运输的安全性。一些员工没有足够的安全知识,也没有培养某些安全知识。例如,如果他们对电气方面不够了解,他们可能会犯错并错误地打开开关,从而会带电。没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不应使用设备,没有一定的安全习惯,在危险的工作中,没有人为错误引起的预防措施。
1.3环境影响
环境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生活在环境中,无论是人还是设备,因此环境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温度太高,人们的心理会很烦躁,但是如果温度太低,我们就需要穿厚衣服,这样的动作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可能会导致操作错误的现象。如果我们忽略了警报声,我们可能会浪费时间及时解决问题。
铁路运输不再能够在内部进行,因此大多数设备都在外部环境中操作,这可能会对设备造成一些损坏和损失,并且还会影响设备的耐用性,例如一些严重的灾难,地震,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对铁路运输造成了严重破坏,不容忽视,我们要注意这一点。
2提升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的对策
从综合的角度分析交通安全管理,有效协调人员,设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三者最佳结合的形成。在安全管理上,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长效机制,理清思路,整合资源,优化链条,不断创新体制,以有效应对新任务。以及安全管理发展的新情况,从而大大增强了行车安全管理的能力。
2.1 安全关口持续向前推进
对人员、设备及环境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有效的整理,其中最核心的一个因素就是人员,其对行车安全有着较大的影响。大同站2019年11月份行车工程发生各类问题449件:其中车站值班员155件,占比34.5%;信号员74件,占比16.5%;助理值班员196件,占比43.7%;机车(联控)值班员24件,占比5.3%。
从问题发生频次来看,最高的是助理值班员和车站值班员,最少的是机车(联控)值班员,因此,助理值班员和车站值班员岗位对行车安全影响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展,人们的思想理念也发生了较大转变,其价值观不断改变、铁路部门的深入改革都对员工的思想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铁路部门所运用的管理标准及工作要求也持续提升,导致各层管理人员及众多职工产生了较大的工作及心理压力。在机制运行的过程中,人员对思想及信息的传递将会逐层减弱。根据“九零法则”,以90为标准来判断各个人员或级别的执行效果,在行车安全职责的实际落实中,“11层级”的贯彻结果为31.381分,在实际过程中,若存在0.1%的失误巧合就一定会造成事故问题。从车站行车的现有状况来看,不管是执行者、决策者,还是基层人员都不能实现完全运用。因此,要转变以往所采取的事后处理和根据相关指标来评判工作的管理形式,通过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及加强管理能力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来贯彻职责制、巩固班组基础、完善机制、提高自控水平,制约领导者的主观意识,从而对章程制度的运行造成影响。促使每位人员都可以做到人尽其才,确保安全预防关口不断向前推进。
2.2 完善风险管控机制
行车安全的整体框架是基于章程管理、设备管理等进行的,所采取的关键手段是对安全风险进行研究、判断和管控,对隐患进行排查与治理,所运用的保障是干部的管理、团队的素质及文化的建设,不断巩固基础工作,紧紧围绕着核心手段、积极增强保障能力。行车事故的发生大多是因为环境、人资、管理等各个因素所导致的,即在事故发生之前,相应的安全隐患就已经存在,通过运用该机制来对风险加以管控是最有效的措施。对风险及隐患的属性进行分析:一是危险性,如果不对这一问题加以整改,极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二是隐秘性,通常隐藏在细节部分,隐藏在人员的行为及思维中;三是因果性,与管理的意识、水平、覆盖范围及精准度存在着密切关系;四是反复性与时效性,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导致较严重的后果,开展一次性的治理也很难彻底根治。
对于风险存在的属性特征,及时找出根源所在:一是人员发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及趋势,主要包含管控失去效果的违章行为、安全知识的缺乏、安全意识的不足等等;二是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作业章程的缺失、管理人员能力的缺乏、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等等。针对安全工作,中国铁路总公司明确提出:不能让风险转换为隐患,不能让隐患转变为事故。因此,应当从及时发现和认知各个隐患问题入手,建立起风险控制与隐患治理的制度,积极消除各种风险因素,由源头进行治理,真正实现防患未然。
2.3 强化安全环境建设
铁路部门行车所处的安全环境具有相应的联动性,行车组织中包含了较多的环节、设备及人员;并且该过程处于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会对运输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制约。精准地找出对行车安全环境造成影响的各个因素: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物质所具有的危险状态,其主要包含安全防护设备缺乏、安全环境较差等。
3 总结
通过对生产所处环境的建设和管理的深入研究,可以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生产和管理具有很强的实时性,因此员工和环境都在不断变化。因此,在安全管理所处的环境中仍然存在很大的失衡因素。环境与矛盾的有效协调还必须贯穿于安全工作的全过程。基于此,行车安全必须树立统一的观念,并将成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在日常工作中,要研究生产环境与实际生产环境之间的矛盾,积极营造有效的氛围,促进生产环境与安全管理的融合。
参考文献:
[1]王强.铁路中间站行车安全防范措施的研究与探讨[J].太原铁道科技,2019(03):40-43.
[2]张英奇.铁路车站行车安全重点问题与处置[J].减速顶与调速技术,2018(02):66-68.
[3]梁飞.铁路车站行车安全隐患与防范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09):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