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教学探索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建筑科技信息》2020年11期   作者:焦彦国
[导读] 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工科人才支撑,需要高校面向未来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推动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新经济新产业对人才需求的一个重点,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是新形势对人才的新要求。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背景下,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生教育势在必行。依据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借鉴国内城乡规划学科的教育理念创新与学科融合实践,提出拓展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培养专项化的业务技能、推动科技成果的实践应用等教学思路,从营造学科氛围、推进专题研究、构建教学平台、促进就业衔接等一系列具体行动,提升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的教学质量,为我国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环境保护与修复、城镇化建设等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多学科交叉融合;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教学
       
        
引言
        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工科人才支撑,需要高校面向未来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推动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新经济新产业对人才需求的一个重点,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是新形势对人才的新要求。
        1新时代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要求分析
        1.1全面的知识结构
        随着新时期城乡建设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不断涌现,城乡规划专业所涉及的工作领域越来越庞大和复杂,学科边界不断扩大。从发展理念上看,新时代的发展更需要具有全局观的“大局意识”和系统意识;从现实的工作要求上看,城乡规划行业面临着多元化综合发展的格局;从涉及的要素上看,除交通、居住、公共服务及市政设施、建筑、历史遗产、绿化、防灾等传统规划要素之外,还涉及建设范围外的“山水林田湖草海”等更加全面系统且涉及全域的各类要素。
        1.2系统的认知框架
        当前各学科在研究方法、技术和成果方面具有相互借鉴及融合的趋势,不同学科存在着可以相互渗透的知识内容、科学技术与方法手段。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一方面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需要融合规划设计、社会经济、政策管理、人文地理、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领域,使教育内容更加全面、更加包容、更加深入;另一方面,高校也需要同时接纳跨专业的教授、学者、工程师、管理人员参与到城乡规划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中,发挥各自学科的专业特色,为城乡研究与建设提供发展新思路。
        1.3科学的研究方法
        新时代的城乡规划研究生培养需要广泛接纳新技术、新途径,从过去“展望未来的畅想式规划”发展到以数据、模型为核心的实证科学方法,结合传统的规划方法论、设计方法论与实证分析、数学模型分析等量化研究法,构建科学的城乡规划技术方法体系,以更加科学且专业的角度评价城乡规划的问题,探索城乡空间发展与需求的规律与趋势,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城乡建设。
        1.4综合的教学模式
        新时代,研究生教学方法与模式亟需创新改革。当前城乡规划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呈现多元化转变,从以设计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转向兼有社会经济、生态保护、环境修复、政策服务、地理信息等综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设计院—研究所”联合培养,倡导CDIO工程教育、“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强化研究与创新、教学与实践的融合。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学科交叉融合的城乡规划研究生教学新思路,从而促进城乡规划学科的科技创新,提高规划研究的效率与价值,为学科发展贡献综合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2学科交叉融合的城乡规划研究生教学探索
        2.1优化组织模式,建立跨学科交融的新型组织机构
        新型组织架构或平台的建立是跨学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优化组织模式,创设跨学科组织,建立城乡建设跨学科交融的新型组织机构,为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城乡建设新工科人才提供组织保障。首先构建具有行政功能的组织机构,成立新工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其次构建具有业务功能的新型组织机构,如成立“新工科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中心”两个中心,中心主任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领导担任,各学院相关领导及专业负责人作为成员。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的组织机构平台,负责研究制定涉及新工科建设规章制度办法及组织协调各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积极开展教学开放与内外协同,推动学院之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合作共建及交叉融合。
        2.2突破学科定势,构建城乡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跨界体系
        加强学科之间的竞争、协调、交叉融合,破解学科壁垒,构建城乡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跨界体系,基于跨学科跨专业的专业类有建筑规划类、土木类、工程管理类、农业工程类,其中以建筑规划类为优势,土木类为重点,工程管理类为品牌,以农业工程类为特色,进行专业集群整合与建设。基于多学科整合的专业类专业群包括建筑规划类(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类(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类(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农业工程类(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针对城乡建设学科现状,聚焦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及发展方向,探索跨学科融合中心、专业集群研究中心等学科研究机构。优化整合学院之间学科结构,组建若干跨学科的知识创新平台,鼓励学科之间协同育人与交叉融合,促进具有学校特色的农工交融和理工渗透。要求学科群专业群对接行业产业最新发展,将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城乡建设学科专业群交叉融合,不断完善具有“中心+平台+特色”的学科专业生态,打造跨界融合的城乡建设学科专业体系。
        2.3改革课程体系,打通学科专业间教学通道,开设跨学科课程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达成的有效支撑。根据城乡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要求,优化课程体系,重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既体现学科专业群交叉融合,又能支持人才培养要求的达成,根据专业认证要求课程体系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要求课程体系设置各部分比例符合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针对城乡建设专业群课程体系,对课程体系进行修订完善,优化重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打通学科专业间教学通道,开设跨学科课程,构建打通学科专业群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群。体现专业认证要求的课程:工程基础类—制图模块、建材模块、力学模块等;专业基础类—构造模块、结构模块、设计模块等;专业类课程—规划模块、设计模块、施工模块、管理模块、经济模块、法规模块、环境模块、实践模块、案例模块等。体现学科最新发展的新兴课程:绿色建筑类—体现生态、节能、环保,有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生态建筑等;建筑信息类—体现互联网时代工程建设信息化、智能化,有BIM技术、建筑大数据、云建筑计算、物联网建筑等;智慧建设类—有智慧建造、智慧水务、建筑工业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等;前沿专题类—有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城市内涝等。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应进一步注重创新思维、应用实践、社会沟通、组织管理等综合技能的培养,提升综合素质,适应国家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现实需求,为当前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转型提质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及国土环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波,冯辉,韩伟力,等.加快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2):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