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对策 李晓兰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建筑科技信息》2020年11期   作者:李晓兰
[导读] 园林工程是美化城市环境、突出城市精神面貌和外在形象的重要基础,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以园林工程的建设为切入点,从植物的栽培入手,分析了城市园林植物的基本特征,并站在病虫害防治的角度上,探讨了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列举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途径,希望能够给园林工作者带来帮助和启示。
        摘要:园林工程是美化城市环境、突出城市精神面貌和外在形象的重要基础,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以园林工程的建设为切入点,从植物的栽培入手,分析了城市园林植物的基本特征,并站在病虫害防治的角度上,探讨了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列举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途径,希望能够给园林工作者带来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对策
       
        
1   园林植物的基本特点
        园林工程的建设本身具有延续性的特点,所以其自身也需要保证城市一年四季都能够得到充分的绿化,得到相应的装饰和点缀。所以,园林植物的选择也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会涉及许多类型,并且在品种上也会存在区别。不同类型的植物,在生长周期和生长特性上也不尽相同。但是,城市的气候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在特定的时期内难以产生较为明显的改变,这就给植物的生长带来一定的干扰和阻碍。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大,所以城市和乡镇的接壤处也通常不会有较大范围的分割区域,反而是连接得十分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来自乡镇中传染性较强的病虫害,就会借助各种介质传播到城市园林植物中,通常以风的传播和人为携带为主。同时,城市园林植物的保养和维护依赖着人为主体的劳动,而人自身的行为也必然会与自然界的一些规律存在差异,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干扰园林植物的生活习性,甚至会造成其生长规律的紊乱,最终削弱植物对外界的抗干扰能力,降低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性,无形中提高了病虫害的发病率。而且,城市人口密度的逐年上升,也会提高园林植物发病的可能性,就植物较为密集且充沛的园林来讲,其自身往往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城市居民也会时常前来游览观光。这也就意味着,在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时,也要注意规避周围的人群,避免发生中毒事故。
        2   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2.1   检疫工作不到位
        规划园林样貌和布局时,往往会出于多样性的考虑,追求园林景观的个性化展示,所以也会直接增加外来树种的调入量,给外来生物的入侵孕育了温床。据统计,我国境内已经受到了400多种外来生物的干扰,并且这些外来生物传播的范围也很广阔,不仅具有潜伏性,而且为害程度也在不断加重,不良影响也在逐渐扩散,这不仅会给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同时会让部分不了解病虫害的园林工作人员感到措手不及,不知如何采取措施去应对外来生物的干扰[1]。
        2.2   设计工作存在不足
        有些设计人员盲目追求园林景观的美观性,却忽略了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导致园林景观的规划格局严重干扰植物的正常生长,降低植物自身的抵抗性,引发大范围的病虫害。无论是盲目且随意的设计,还是外来花木的大量种植,都有可能给园林的养护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新的病虫也会让管理人员束手无策,不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病虫害的特性,同时也需要根据病虫害的特征去制定解决的措施和方法,而在这一过程中,园林内的植物却并没有得到保障,其自身生长环境会遭到严重的破坏,植物的适应能力降低,在面对病虫侵害时,也会显露出明显的恶性变化[2]。
        2.3   用药不合理
        部分管理人员在园林防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并没有针对植物的特征和生长规律,选择合适的化学药物,这样不仅会破坏周围的自然环境,也会影响天敌生物的集聚。如果同一种农药被长期使用,那么病虫害也会产生抗药性,增加了防治的难度,也让防治工作变得烦琐且复杂。但不可否认的是,农药种类的选择、剂型的确定、使用方法的选择都会影响到化学防治的质量,而农药市场自身秩序的混乱,也导致许多质量不过关的农药渗透到植物的管理工作中。另外,部分管理人员并没有针对园林病虫害防治采取拓展方法,仍旧以传统的化学治理為主,没有顺应植物的自然规律,不仅破坏园林的景观,也剥夺植物生存和呼吸空间。


        2.4   环境的复杂性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等级不断提升,园林植物面临的外在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无论是工业生产造成的垃圾和废物,还是交通运输带来的烟尘和废气,都会导致植物的叶片褪色或造成叶片大面积脱落,阻碍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增加染病的风险。就园林内部的环境来讲,由于植物种类丰富,配置多种多样,生态环境也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点,这就给病虫害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源,病虫害传播的宿主数量也会增大。同时,我国植保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人员数量较为有限,即便是在岗的管理人员,也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培训和教育,自身的技术水平也有所欠缺,不能严格按照规定来执行任务,致使管理措施的落实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防治工作的开展也不够及时,这就给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提供了可乘之机。
        3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对策与途径
        3.1   加大园林养护和管理的力度
        管理人员应当以开放且包容的态度,去接纳新的栽培和管理技术,为植物的生存和生长提供优良的环境,并对适合病虫害生存的条件进行改造,降低病虫害成活的概率,抑制不良影响的扩散。同时,设计人员合理规划植物的格局和布局,确保植物的生长能够与城市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真正体现出自然规律的特征,提高植物的抵抗性,优化植物排除病虫害干扰的能力。工作人员在搭配树种时,要对病虫害相同的树种或花草进行总结,并分开种植,这样可缩小病虫害的感染范围,减轻防治工作的压力和负担。而在管理时,应当制订完善的浇灌和施肥方案,为植物补充营养,提高植物的存活率。施肥时,也要确保肥料的充分腐熟,通过肥料自身释放出来的热量,抵抗植物中的病原菌,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3.2   拓宽防治工作的范围
        管理人员在开展防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从综合角度去分析园林发展的效应,要着重强调社会安全、生态平衡等方面,并制定出系统性的综合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让园林植物景观适应城市发展的节奏和步伐。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对植物的种类进行筛选,并确保植物之间的搭配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除了要突出园林景观的美学效果之外,还应当尊重植物的生活习性,分析植物在城市环境中的存活率,尽可能优化植物生长的客观条件。管理人员应当以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为基础,维护园林内的生态系统。
        3.3   优化園林植物配置
        在选择植物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对城市的自然环境进行充分的调研,对栽植的地块进行实地分析,整理相应的信息和数据,考虑该地块最为适合引进的植物品种,并构思哪些植物品种的搭配效果是明显的,在增强美观效果的基础上结合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同时,设计人员也需要把病虫害的防治作为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环节直接影响园林的整体性能。所以,设计人员也需要对最易发生的病虫害类型进行总结和整理,尽可能避免选择易感染植物品种,以生命力较强的树种为优先。同时,园林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具备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因子,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共生和竞争的联系。因此,设计人员应当把不同类型的植物搭配到一起,通过生物群落的建设,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这样可以降低后续养护工作的成本,减少工程的资金投入。
        综上所述,持续性优化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延长园林工程存续寿命的应有之策,也是调节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通过养护管理力度的加强、防治工作的全面拓展、专业队伍的建设、植物配置的规划这几个角度,论述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和措施,充分结合了园林植物的特点,并且对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作出了探讨,具有参考和实践价值,能作为城市园林建设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锦源.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J].新农业,2018(21):21.
        [2] 杨伟民.论花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J].现代园艺,2018(17):113-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