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文化传承中心
摘要:在时代与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传统工艺越来越重视。在弘扬和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做好非遗文化宣传工作,加强非遗传承。在开展非遗传承实际工作中存在较多问题,例如传承环境缺失、传承人老化、传承途径单一、传承内容变异等。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将非遗传承与文化旅游有效融合有助于非遗传承和非遗传统手工艺的开发
关键词:旅游产业链视角;非遗传统手工艺;开发与保护
引言
统手工艺本来是一个时间概念,它作为我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的生活常态,为当时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它并没有因为生产方式转化为机器大工业而彻底消失,也没有因为现代社会的现代性而丧失了其与生俱来的“手工”的文化性。相反,它不仅在当代社会中存活着,为当代人们的生活贡献着别样的情趣和资调,而且它的发展愈演愈烈,似乎不少传统手工艺种类都在逐步地产业化。对于隶属传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的回归和走热,我们既不能武断地用现代社会的现代性予以否定,将它们当作“落后的、低级的”文化一棒子打死,也不能盲目地跟风,使劲鼓吹所有传统手工艺都是好的,都应该走产业化道路。我们应该秉持理性的态度,对传统手工艺当代转化的可行性与非必要性进行深入思考,探究其“兴”的缘由与“退”的必然性,如此才能更加客观地审视我们引以为豪的传统工艺文化。
1基于传统手工艺产品特性的分类
传统手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2017年3月颁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指出,“传统工艺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根据传统手工艺产品特性及适用的不同产业化发展方式,可以将传统手工艺分为三个基本大类:第一类是属于中国古代技术史范畴的传统手工技艺,如农具、交通工具、编织、陶瓷等生产生活用品的加工制造工艺,这一类工艺品由于兼具使用价值与一定程度的艺术价值,可以考虑由工业化替代部分生产流程,从而在使用价值与艺术价值中达到平衡;第二类是年画、剪纸、刺绣、藤编等传统工艺美术,涉及文化、审美与精神需求的艺术品等,由于人们对于产品内在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远远大于其使用价值,对其进行规模化生产反而会降低它们的价值;第三类是带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手工业,如民族纺织、印染、手工饰品等,与前两类不同,此类传统工艺品带有一定的地域民族特点,往往需要由特定地域的手工艺人来完成。后文将根据此分类对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模式与经济价值进行展开分析。
2非遗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开发的现状
在推进文化发展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重视对传统优秀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宣传、推广、传承、保护和开发,但也有很多非遗传统手工艺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或正面临着传统工艺缺失、工艺技术无人传承、传承人老化、传承途径单一、缺乏资金的情况。在开展相关工作中,不能只强调非遗传统手工艺制作、技术等传承,更需要做好相关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强调保护与开发并重。通过创新思路、创新途径、创新方式等举措,促使更多人了解非遗传统手工艺,使消费者愿意购买和使用相关的工艺产品并主动参与到相关的保护工作、宣传工作、传承和开发工作中,展现其在当代的价值。
3基于旅游产业链视角下的非遗传统手工艺开发途径
3.1新媒体的运用
新媒体为非遗传统手工艺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开辟新的纪元。VR、AR、MR等新技术的运用,将会吸引更多受众人群。开拓公众号平台和App移动终端,形成多元化传播格局,让更多的消费群体可以直观感受和了解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以新媒体为媒介,可以使传统手工艺焕发出更多的活力。新媒体技术具有形式多样、传播迅速、方式多样等特点,有利于促进传统手工艺美向全国和国际推广。例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早已是大众常备媒体,便于进行交互式的设计和互动交流。当下手工艺行业的转型关键点即是在新媒体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的背景之下,整合多种传播渠道,通过新媒体技术来弘扬传统文化,进而推动市场文化需求,刺激消费,促进产业链的形成。从单一的传播销售方式,扩展为品牌官网、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百度等搜索引擎、抖音等移动视频。以营销成功的故宫博物院为例,其运用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进行的融合传播。故宫博物院微博的粉丝数量目前已近815万,每日阅读量达到100万以上,其配套的App“每日故宫”“故宫展览”及微信公众号“微故宫”提供的服务更为全面,具有藏品欣赏、藏品检索、文创销售、主题游戏互动等功能。此外,“东家”“华夏匠人”“工艺大师”等民间传统手工艺密切相关的App应用相继出现,民间工艺美术爱好者可以通过程序购买工艺品,也可以通过App深入了解产品信息及文化,感受手工艺文化传承人创作的心路历程,达到在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传播的目的。
3.2结构转型
创意产业,既是发达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转型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虽然各国和地区对于创意产业具体的内涵和范畴界定不完全一致,也存在不少争论,但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产业层面上的作用,更在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和创新。文化生态学领域有所谓“文化复耕”的概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在经历了外部环境的被动性压迫与自身发展的主动性消隐后,更应主动积极地对其进行“复耕”。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和“创意”的核心与稳定来源之一,保护与利用好文化遗产资源,就是在不断丰富“文化”储备,就是在为文化生产力做贡献,就是在为经济转型发展持续赋能。
3.3以文化产业形式促发展
我国在积极推进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创新途径,通过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进非遗传统工艺开发,促使其在旅游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在积极推进非遗保护和开发、非遗传统手工艺开发的具体工作中,以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式,基于消费者市场实现创新,促使相关文化、技术、工艺、产品进入旅游视野、走向消费者市场,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使消费者能够参与其中并拥有良好的体验,使非遗传统工艺在当代焕发活力。在推进相关工作开展中,围绕传统手工艺开发多元化产品,提供更优质的文化产品服务,深入挖掘这些产品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使消费者了解地域文化。例如在旅游景区建设手工体验坊,开展相关文创设计大赛,打造特色旅游项目,提供多元化手工艺产品,丰富游览的形式。
结语
传统工艺文化的复兴是一个繁重的历史话题,最近几年党和国家接二连三地亮明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强决心和态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既应该坚信传统手工艺当代转化的可行性,也应该避免盲目心理,在遵循“优胜劣汰”的历史规律下,客观理性地认清部分传统手工艺当代转化的非必要性。扶持该扶持的,淘汰该淘汰的,让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之路更加清晰、坚定。
参考文献
[1]夹江土壤[M].夹江:夹江县农业局,1984:133.
[2]王佳星.中职学校中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