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委党校 甘肃兰州 730030
农业社会化是指农业由原先孤立、封闭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日益广泛、开放型的生产方式的过程(王向辉等,2020)。构建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解决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空心化,优化生产经营结构,提升农业科技含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省依托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省”的条件,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加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但受环境、资源、经营管理等条件制约,决定了农业发展方式仍然依靠增加劳动、土地等要素的投入,产品附加值低,粗放型、资源严重依赖的属性特征(丁国安,2017),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还有待提升。因此,构建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对促进粮食安全生产及农业提质增效、提振“甘味”农产品品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
1 甘肃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态势
1.1 以政府为引领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 一是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支持农业托管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二是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提出以带领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集中连片地推进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绿色高效农业建设。据中国财经报2017-10-13报道,至2016年底,全省49个县(区)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试点村3886个惠及119万人,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试点实现了全省16024个行政村全覆盖。
1.2 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构建服务内容多样、服务手段高效、体制机制完善、资金来源稳定的新型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和运行维护保障体系。二是打造了“传统农业+村级服务站+农户”“产业大乡+村级服务站+专业服务队”“龙头企业(协会)+村级服务站+基地+农户”“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和“基地+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服务站+农户”等五种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为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1.3 涌现了众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在2019年农业农村部向全国推荐的20个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中,我省谷丰源“农工场”案例以“依托技术和信息优势,提供标准化、专业化的技术集成解决方案,解决如何种好地问题”而上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了重要借鉴样板。
2 甘肃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与国内相比我省农业社会化服务还存在具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国内社会化服务已涌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如江苏省建立了联耕联种、家庭农场联盟、土地托管、土地股份合作、村镇集体农场等多种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孙雪萍,2020);山西晋城构建“大田托管服务”、“土地银行”、农业产业园、“特色产业”、“智慧农业”(费铮等,2020)等5种农业产业化服务模式;国家供销社建设布局合理、方案可靠、标准统一、信息获取便捷及时和技术适用先进的庄稼医院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了鲜活案例。虽然我省也根据实际构建了多样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但与外省比较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2 农业社会化全产业链还未形成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由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农村经营管理服务体系、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等八个方面构成(农民日报,2020-11-17),目前我省社会化服务建设主要以技术托管服务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农业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未形成。
2.3 区域社会化服务水平发展不平衡 据陈强强等通过对全省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进步、农业生产条件等22项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研究结论显示,我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发达较发达区域仍主要为河西灌溉农业区;发展型和欠发达、落后区域主要在中东部黄土高原区、甘南、陇南等地,表明我省区域社会化服务发展还不平衡。
2.4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还有待提升 随着我国“互联网+农业”平台建设的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不断提升,涌现了一批社会化服务水平高的试点。如黑龙江五常市组建了以公益性为主的五常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构建“互联网+物联网+四大服务体系(水稻溯源、社会化服务、电子商务、政务资源)”模式,拓展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信息化、智能化服务空间。目前我省 也在积极构建“互联网+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但不论从系统建设、服务平台构建等多方面和省外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 甘肃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对策研究
3.1 充分认识我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 目前我省农业经历从“量”到“质”的绿色转型发展期,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其关键。要从战略高度看待农业社会化服务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构建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系统良好、产地环境优越、产品质量安全的绿色标准化生产体系;构建基于产、加、仓、销等为一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全产业链,提升质量效益和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3.2 从产业链视角构建综合性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建设。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引领,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发展基础。二是组建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强化生产技术标准化,构建从耕、种、管、收等无缝链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提升“甘味”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构建综合农业信息及流通服务平台。强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的服务链结,准确传递和反馈市场信息,减少市场风险。培育多元化的市场流通主体,发挥“互联网+电商服务平台”功能,促进农产品的产销运行的良性循环。
3.3 推进农村金融保险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制定集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培育多层级、多元化、全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及商业合作模式,为经营主体量身定制基于信贷、支付结算、保险、理财等多门类的金融服务产品。二是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制种玉米、马铃薯、蔬菜、中药材、牛、羊等六大特色产业的风险保障机制,开展种植、养殖预期收益保险试点,实现农业保险从“保底”保险向“效益”保险的转型升级。三是强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及失信惩戒机制,构建“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的诚信平台体系,实现信用信息开放、共享。
3.4 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的培育 一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建设。鼓励相关科研、管理人员和企业紧密配合,破解农业社会化服务急需解决的问题,造就一批专业技术素质高、人品优的社会化服务专家队伍。二是将新型职业农民人才的培训做为新时期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重点。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内涵,培养造就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核心职业农民人才。
作者简介:赵宏英(1965—),女,汉族,天津市人,大学本科,副教授,主要从事节水农业、特色农业、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