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甘肃药茶产业开发利用的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李志龙
[导读]
        兰州市委党校  甘肃兰州  730030
        1 我国药茶产业的发展态势
        国家药典委员会对药茶定义为:药茶也称“茶剂”,指将植物的花、根等洗净后直接泡用,或者将中药材与茶叶结合,采用不同工艺制作成粗末茶、块状茶、袋泡茶等多种茶剂,以沸水冲泡或加水稍煎后饮用达到治疗疾病或者保健养生目的的一种传统中药剂型。由于其配伍精简、药力专一、饮用方便、口感好、疗效稳定、有效成分易于析出等优势(白利利等,2020),为历代文人和皇室所推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保健意识的提高,特别是未病先治理论的普及,药茶逐渐成为大众日常的保健饮品。
        1.1  药茶的作用机制及功效研究日益深化  随着我国在药茶应用现代临床、理化分析等研究的深入,其作用机制及功效日益得到肯定。经文献查询,药茶在治疗慢性咽炎、老年性便秘、支气管疾病、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养颜、美容等领域和常见慢性病上得到广泛应用。如(宋和平等,2019)对《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中推荐的21种药茶进行了实践测评,口感满意率98.3%,接受度满意率97.9%,症状改善率100%,体质疗效指数有效率76.8%。
        1.2  创立了多个门类、不同受众群体的药茶方剂及产品  目前国内在挖掘祖国传统医学方剂的基础上,开发了发汗解表、清热解毒、滋补强壮、养心安神、止咳化痰、明目降压、健脾消导、利尿渗湿等多种药茶方剂,创立了大量疗效显著的茶方剂和名牌产品。如江苏省徐景藩的青蒿茶、决明茶;湖北邓来送的解表茶、降压茶、利咽茶及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活血茶等系列产品,其中三花减肥茶、罗汉果茶还成功出口北美、西欧市场,提升了我国药茶产业的发展(崔璀等,2011)。
        1.3  药茶生产加工工艺不断提升   国内对中药袋泡剂、代饮茶的配方工艺等研究也不断提升。如(韩春辉,2007)等采用正交试验对三花茶剂提取中的温度、浸出时间、加水量、浸出次数等因素进行优选,得出加15倍水量、煎煮3次、每次20min为最佳工艺。
        1.4  区域性药茶产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山西省提出了扶持建立20个标准化药茶生产基地,培育20个药茶生产重点企业,制订药茶质量和工艺标准,突出连翘、沙棘叶、桑叶等系列产品开发,把山西药茶打造成为中国第七大类茶系目标(齐永红,刘瑞宇,2020)。陕西省已形成以绞股蓝茶、杜仲茶、药王茶等12种药茶品种(韩星海,2017),不仅为我国保健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也为我国药茶产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2  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药茶资源的开发潜力
        甘肃气候及生态类型多样,表现中药材资源地域性的水平分布与垂直地带性分布相互交错的地理特征,种植历史悠久,历来都是我国中药材的优势主产区,自古就形成独特的“陇药”品牌效应。具有资源分布广、资源类型多、产能大、种植技术标准化较高、品牌优势显著、原料保障充足和市场潜力大等众多优势与特点。
        2.1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是传承历史悠久。甘肃是中华文明诞生地,更是传统中医文化的发详地。涌现了医祖岐伯、三国名医封衡、两晋名医皇莆谧等历代名医及武威汉代医简、敦煌洞窟医书等,无不承载着中医文化的传承。二是多样化产业集群凸显。我省已形成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半干旱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区、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区、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区四大优势集中生产基地(方子森,2001)。据甘肃经济日报2020报道,2019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465万亩、产量130万吨、产值186亿元。

形成集产、加、仓、销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三是种植、加工标准化及品牌效应提升。我省已制定了《甘肃省中药材标准》,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党参、陇西黄芪、白条党参、礼县铨水大黄、西和半夏、文县纹党、华亭独活、华亭大黄、民勤甘草、武都红芪、瓜州枸杞、靖远枸杞等18个道地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而“扶正牌”贞芪扶正冲剂等中成药品牌也走向了国内外市场。
        2.2  甘肃省药茶产业的发展潜力   虽然我省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将中药饮片开发做为重点,出台了《甘肃省中药材产地加工切片质量标准》等标准,对岷当、黄芪等道地药材种植技术与加工质量进行了规范,但总体上看,中药材产品仍以传统中药饮片等初加工产品为主,药茶产业开发与山西等省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药茶方剂产业化相当滞后,与国内外蓬勃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如王老吉凉茶、琪正凉茶等药茶品牌产品,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而我省仍以中药饮片为药茶的主品种,丰富的资源优势还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二是药茶方剂配伍仍以单方剂为主,主要为各地结合产业扶贫开发的黄芪茶、当归茶等单剂中药饮片,多方剂配伍的药茶品种还未见报道。三是还未制定药茶生产的质量标准。由于药茶生产涉及植物的叶、花、果、根等各类原材料,而采选多以人工为主,对采收时间、采集规格等还未制定相关质量标准,而加工企业及合作社对原料产品质量等级标准更不明确,急需建立省级药茶质量标准及食药认证体系。四是还未形成集产、加、仓、销的药茶全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还未形成。
        3  甘肃药茶产业开发对策研究
        3.1  充分认识药茶产业在我省中药材产业开发中地位与作用  药茶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安全高效、应用方便的特殊剂型,在我国中药材产业地位日益受到重视。近几年山西等地都将培育壮大药茶产业做为农业转型发展的重点内容,而我省在这方面还相当滞后。因此,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药茶产业在我省中药材产业开发中的突出地位与作用,实施“甘味药茶”品牌战略,提出药茶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文件,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3.2   开发一批适合我省实际的药茶配伍产品   应深化发掘传统名方、名老中医药茶方剂,结合我省传统道地当归、党参、黄芪、红芪、甘草、大黄、枸杞等优势产品,组织省内各大医院、科研院所相关中医药专家与中药材加工企业联合攻关,组建甘肃药茶开发产业联盟,对现有饮片配方进行调配,研制和开发一批适合现代不同受众群体的药茶方剂,逐步形成产业化,促进我省特色药茶产业发展。
        3.3  构建具有我省特色的药茶全产业链   一是培育一批药茶标准化生产基地。落实标准化操作管理规程(SOP),建立健全生产全程档案登记,提升中药材质量安全。二是提升药茶生产加工水平。强化GMP认证的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的转型升级,构建药茶生产体系,培育药茶龙头企业,提升药茶产业精深加工水平。三是加强“甘味药茶”品牌及营销体系建设。构建药茶的展贸与电商互联网融合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电商服务平台”功能,提升“甘味药茶”品牌知名度,促进我省药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建立药茶标准化生产体系  一是构建药茶原料产地生产技术标准,以《甘肃省中药材标准》为引领,细化标准内容,建立主要药茶原料品种生产技术和质量安全的相关标准;二是加快相关企业生产标准的制定,按照国家药食同源和保健食品原料目录有关内容,强化药茶生产技术的质量标准化,同时将未列入药食同源和保健食品原料目录的药茶原料纳入地方属地特色食品管理范畴,确保药茶全产业链的生产质量,提升我省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作者简介:李志龙(1962-),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大学本科,副教授,主要从事特色农业、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