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区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问题探析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张克坚
[导读]
        中共烟台市蓬莱区委党校  山东烟台  265600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近年来,蓬莱区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由村党支部代表村集体注册成立专业合作社,村集体以集体资产资源、群众以土地、资金、房产等多种形式入股,通过抱团发展、规模经营,带领群众闯出强村富民新路子,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做法与经验
        蓬莱区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创性、示范性、带动性强,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夯实了组织保障和产业基础。
        一是党支部的领导是核心。村党支部在组织带领群众苦干实干中,成为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强村富民的引领者,凝聚起战斗力和影响力,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信赖。大辛店镇槐树庄村新上任的党支部书记李军,自费带领“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外地学习发展经验,带头把刚叫行的10亩土地无偿捐给集体,让群众看到了他为民办事的决心,民心重新聚拢,本村贫困户李加林将几年前有人出高价未卖的金丝槐树捐给集体,208户村民入股槐念农业专业合作社后,从开山、栽种,到日常管理,基本都是村民义务劳动。接家沟村党支部成立尚果果蔬合作社后,让这个仅有101户的市定贫困村,一年时间里完成了从“自扫门前雪”到“全村参与共致富”的转变。村里修平塘,村民们自发组成施工队,天不亮就起来施工,5天打成了15米的拦河坝。实践证明,只有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扛起政治责任,站在经济发展最前沿,才能将村集体、村干部和群众的利益‘绑’在一起,建立起集体与群众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把涣散的人心凝聚起来,真正打造出乡村振兴的一个个齐鲁样板。
        二是完善要素配套是保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依靠人才、政策和制度等要素的联动配套。为解决技术难题,全区遴选139名农业专家、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等,采取“一对一”“多对一”方式直接帮扶联系合作社,确保技术指导到位。为拓宽销售渠道,建成1处市级合作社交流服务中心和3处辐射力强的大型果品交易市场;设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摊位”,进行全方位营销推广;与大众网烟台站合作,构建产品销售服务体系,帮助大皂许家面粉、大杨家蘑菇等12个合作社与大众网烟台站建立购销联系。为缓解资金紧张,引导蓬莱农商银行和蓬莱民生村镇银行等开发信贷新产品,累计为南王街道杏吕、村里集镇郝家等8个合作社新增授信645万元。实践证明,只有要素的联动配套,才能解决好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落地问题,探索出真正符合当地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确保产业项目健康发展,真正实现集体增收、农民增福、生态增值。
        三是发展特色产业是重点。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发展乡村产业,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乡村资源、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优势为依托,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的乡村产业。防止盲目跟风,避免形成“千人一面”的产业格局。史家沟村立足生态蜜源优势,选准特色“养蜂产业”;东石硼村资源匮乏,以山地居多,选准“生猪养殖业”;小杨家村盘活闲置多年的油坊,重新办起“小杨家油坊”;水城社区依托水城特色资源优势,打造首个以闲置房屋为主的特色小镇民俗项目;西庄社区依托“靠海吃海”的地理优势,选准“海参养殖业”等等,各具特色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逐渐做大做强做优。实践证明,产业项目选择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必须从区位优势、资源禀赋、资产状况等方面仔细分析、深入研判,真正找准适合本地的特色项目,才能形成强大的致富带动力。
        四是强村富民是目的。乡村振兴,归要结底就是要让村庄强起来,村民富裕起来,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仅增强了村庄发展活力,还保障了集体和群众的利益,有效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3600多名村民的刘家沟村是典型的大而不强村,2018年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茂盛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当年村集体就增收8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提升到2.1万元。2019年,刘家沟村吸引游客2000余人,直接经济收入达30余万元。

刘家沟镇南吴家村把合作社收益的15%用于村庄公益事业,建设了8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配套健身设施、篮球架、乒乓球台等器材,定期开展各类文体娱乐活动。实践证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抱团发展、规模经营、结构调整、升级产业,改变了村集体“空壳”的状态,活了农业富了乡村,探索了强村富民共赢之路。
        二、问题与不足
        一是土地管控严,指标难满足。总体来看,蓬莱区建设用地指标管控严、数量少,能够给予村项目的指标更是少之又少,导致一些合作社项目虽有发展规划,但是难以真正落实。
        二是项目筹资难,发展后劲不足。多数合作社自有资金少,银行贷款难度大,政策扶持资金看不到,村干部垫资成为普遍情况,资金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合作社持续发展的瓶颈,想要支撑前3-5年的投入期、过渡期比较困难,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重大风险。
        三是专业人才少,发展遇瓶颈。策划、经营、技术、电商等领域普遍缺乏专业人才,导致合作社在规范运营、产品技术、产品销路等方面遭遇发展障碍。
        四是知名度不高,产品销售难。多数合作社都是单打独斗,产品既没有品牌效应,又未形成量的优势,更没有完善的产业链条,在上市时间集中、销售渠道偏窄的情况下,部分合作社产品已出现滞销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聚焦资源整合,解决用地难的问题。应充分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鼓励利用闲置宅基地(农房)、“四荒地”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议针对建设用地指标短缺情况,根据农村种养情况及特色农产品分布、加工需求情况,预留一些(集体)建设用地,同时对那些项目前景好、管理运营稳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可在所配置的设施农业用地从事农产品处置与加工。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除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外,还应大力推进社会融资,特别是引导金融机构推出更多适合合作社、易于操作推广的信贷产品。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工作,开展信用互助业务,优先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纳入互助试点范围,给予信用贷款、经营性贷款等支持和优惠。与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山东农村商业银行等合作,开展“鲁担惠农贷”业务,对符合合作社成立1年以上、从事种植土地流转面积200亩以上、所在村党支部星级评定四星级以上的,提供一定数量的贷款,并给予一定贴息。
        三是加大人才支撑,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人才兴,事业方兴。一是要集聚乡土人才。充分挖掘农村中有见识、有担当的乡贤能人,使其成为合作社“领头雁,让他们发挥传、帮、带作用,提高合作社整体技术水平。二是要探索人才交流机制。着眼内引外联,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等专家团对合作社把脉问诊,聘请科技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围绕合作社发展需要,开展专项研究或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三是要积极开展培训。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采取集中培训、产业实践、项目参与等方式,对基层人员、村支部书记、党员干部等开展知识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合作社人才的素质。
        四是强化品牌战略,解决销售难的问题。强化品牌建设。加快联合社、合作社服务中心推进力度,带动合作社经营规模化,同时积极探索“接二连三”的产业模式,打造完整农业产业链,实现共同接单、品牌包装、物流仓储一体化流程,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抱团发展。大力开展“五星级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评比挂牌工作,建立“通用标识+合作社商标”的母子品牌发展模式。建立合作社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引导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积极申请“三品一标”认证,增强品牌竞争力。拓宽销售渠道。依托市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中心,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产品纳入销售范围,“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设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专区,搭建产品展示、经验推广和市场营销平台。积极组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参展果蔬会、葡萄酒节等展会,设立专门展区,减免相关费用。推动重点商超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立“一对一”“一对N”直接对接,开辟进场“绿色通道”。试点推进“村播模式”,依托淘宝、抖音等线上媒体,直播推广合作社特色产品,不断做大市场、提升效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