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 610213
摘要:全球环境不断的恶化,地质灾害不断发生,虽然有着较好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地质灾害等涉及人类生存的现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问题,并且关系到人类未来发展的广度和高度。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是地质灾害发生最多的国家,灾害复杂,分布在国内的各个地方,严重的危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势在必行。
关键词:地质灾害;特征;危害;预防措施
前言:作为全世界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地质灾害种类丰富,分布范围十分广泛,而且就目前的统计情况来看,灾害发生频率逐渐变高,日益加重,越来越影响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性的地质灾害时常发生;土地荒漠化、地面沉降等人为的地质灾害也愈演愈烈,每年我国花费在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上的金额高达千亿元。因此,我们更应该全面、细致的展开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更加安全、更加合适的生活社会,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
1地质灾害概述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和地质作用息息相关的灾害。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第一种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人类自己活动造成的,这样的地质灾害在学术上称为第二类环境问题,这是一种人为的地质环境灾害。这样的地质灾害产生之前,主要是源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和谐,产生了很多的在科技不发达前完全没有的灾害,尤其是在人类学会不合理的挖掘能源后。产生的人为灾害造成铁路、公路、航运、水吧、通信等工程受到损坏,并造成生态资源环境的严重的破坏,水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地球的生态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转变,地质构造相对其他国家更加的复杂多样,还有着世界第一的人口比重,数量最多的农业生产,但是这些都存在着一些的不一样的问题,比如承受能力弱、经济较为落后等。
2)第二种自然灾害由自然环境因素造成的,这样的地质灾害被称为第一环境问题,属于一种地质环境自然问题;而且并不会随着时间历史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要想对地质灾害进行分类,按照地理情况来说主要分成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和缓慢性的地质灾害。比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地面下沉等都属于缓慢性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属于突发性的地质灾害。而狭义的地质灾害仅包括突发性的地质灾害。根据产生的影响来分,缓慢性的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会小于突发性地质灾害所产生的。前者一般只会造成经济损失,不会有较大的人员伤亡,而后者的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据研究表明,在我国滑坡、地面下沉,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最多。其中滑坡泥石流和坍塌,在我国国土内部占有一半的面积西北和西南地区,这种情况最为严重。这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强度大,种类多,分布广,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其严重。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减少地质灾害发生时的危害。
2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
1)我国是著名的煤矿大国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容易出现操作不规范的现象阿地面挖空。造成踩踏采空塌陷,山体开裂引发山体滑坡。
2)我国人口密度极大修建水库可以适当的缓解人口所带来的是缺水问题。但是这些水库和渠道的建立很容易造成渗漏现象。水库中的水下沉到地下中造成地下土壤的变软和浸润,极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性的自然灾害。
3)在我国西南地区山区众多公路大多依山而建,房屋也是如此。在公路和房屋建设中山体边缘被挖开这个过程很容易造成呃,边坡的滑坡现象。
4)缓慢性的地质灾害,人为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日常进行的采石放炮、乱砍滥伐容易造成污染,引发地质灾害。
5)地形地貌对地质灾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3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限制灾害原籍是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减弱自然灾害所产生的威胁和其产生的活动能力。
2)主要是对受灾群众进行保护措施。减少其在受灾过程中造成的财产和人员损失。增强自身对擦汗的灾害的预防能力。
根据上面低分析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积极治理、保护区域自然环境,降低人为灾害发生率,创造美好家园
人为的缓慢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主要就是环境的破坏,不管是是水土流失还是土地荒漠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灾害都可以凭借积极的环境保护对策,减少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机率。最基本也是必须要采取的措施,就是依据不同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科学合理地推进资源开发和建设,保护脆弱的自然环境;要注意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以免造成过度的开发和浪费。同时在不同的环境下采取不同的保护策略,因地制宜。比如在广阔的西南山区就要大范围的植树造林,山水一起治理,一起保护;适合发展农业就发展农业,适合发展林业就发展林业,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在东南沿海地区,特别要注意科学开发地下水,量人为出,适度使用,保持水资源的动静态平衡,预防水环境的恶化,减少海水入侵的可能。
3.1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电子系统和灾害预警监测系统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日常生活中的监管不断完善,但运用在自然灾害的防御上的技术少之又少,当前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中还处于“以防为主”的初级层面,危险点也没有得到合理的管理,所以必须要加大投入对地质灾害的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地质灾害灾情数据库,成立与之相匹配的信息中心;我国 GIS技术发展的非常迅速,国家可以运用这样的技术,建立完整全面的灾情信息系统,充分为受灾前的预测和受灾后的评估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同时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灾害警报系统,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把更全面的灾害防御体系扩展到更广阔的地区,增加他的广度,更好的提高地质灾害预防水平。
3.2健全灾害方面的法制法规,推进灾害时期的管理体制改革
法制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把这一方法和地质灾害紧紧的联系起来,用法律为灾后重建保驾护航。但就目前来看,在这一方面,是灾害期间最薄弱的环节。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尽快的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设,建立真实的地质灾害期间管理数据,调查、评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确保灾害时期分工制度化、规范化,杜绝人为造成灾后的二次伤害的发生。地质灾害的减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事情的方方面面,只有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这份工作,才能完善的建立起科学的社会化的减灾系统。从政府的责任管理,到民众的自觉承担,地质灾害发生的各种补救措施都需要系统的法制的约束,从而更好的推进地质灾害减灾产业化、科学化。
结束语:
作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地质过程,自然灾害在历史的长河里始终扮演着一个望而生畏的角色,它几乎随时都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着我们最宝贵的资源环境。在中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压力越来越大,不断推进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让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越来越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也随着承受力的降低不断增加,频率也逐渐变高,发生时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加危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虽然现在我国已有了保护环境,防治灾害的想法,但这一想法实施难度非常的大,所以暂时来看中国地质灾害将呈现持续发展趋势。长远的看,只要我们可以持续的做到上面的这些举措,因地制宜,将减灾与环境保护,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桂莲.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7,32(1):191-192.
[2]古德章.G318芒康—左贡沿线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岩土工程评价[J].山西建筑,2016,42(13):70-72.
[3]杨铭,陈洪凯,陈斯祺.滑坡格构-锚固工程结构计算及其应用——以重庆万州清泉路滑坡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6,27(2):61-65.
[4]丁剑.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危害性分析[J].科技展望,2015(4):88.
[5]马志超,周峰,杨一峰.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危害分析[J].科技资讯,2015(15):68.
[6]高崇.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策略探析[J].科技风,2019(34):107.
[7]姚文生.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19(16):220+223.
[8]龚放.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策略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9(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