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53012119850122XXXX
摘要:由于政府部门近年来针对“装配式建筑”出台的相关规定、方案,在政策支撑方面给予了装配式建设领域便利、广阔的发展条件、前景,使装配式建筑工程规模、数量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增长,并收获到了诸多喜人的建设成就。然而,装配式建筑在目前仍为较为新颖的新兴产业,装配式技术同样为前沿性施工工艺。施工单位在实际操作中依然需面对大量施工挑战,可造成最终建设成效与预期设想存在明显差异。对此,施工单位应进一步完善、更新装配式技术,逐一攻克工程施工考验、难题。强调工程建设中的工艺技术操作标准,强化施工质量管理,保证工程项目可在预定工期内保质保量的顺利竣工。
关键词:装配式;混凝土;施工技术
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施工技术优势
装配式工程选用的是“集约生产”这一作业形式,构件制造可达到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加工目标,大幅增强了生产效率及施工效果;PC构件的使用可降低建筑垃圾、污水等污染物排放量,具有较高绿色环保性;构件表层平整、光洁性特征明显,可为施工单位取消多道找平抹灰工序,节省施工造价成本而;一体、集成化的结构、装饰可使装配式建筑有效减少施工质量隐患,提升工程整体建设安全性。
2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施工技术重点
2.1 预制墙板安装技术
2.1.1 灌浆技术
首先,施工单位应根据已签订的工程建设合同要求、约定对“灌浆料”开展配比、搅匀工作。秉持“少量多次”的拌和作业根本原则,在容器内增添适量的水,精准把控约3min的搅拌时间。随后再次加入标准比例的水,在保障灌浆料充分均匀拌合后,需施以静置,待其排气后才可继续执行灌浆任务;其次,在灌浆环节中,施工单位应对具体“灌浆量”科学掌控,预防“外溢”等不良问题出现,确保灌浆基本紧密性。在检验灌浆量是否正确时,可将其比较施工前设定的预期标准,当标准数额被真实用量明显超出时,则可代表灌浆充实性较为优质;最后,在操作灌浆技术过程中,施工单位需注重提前预留灌浆料的部分试料,留存余下灌浆接头,并对这类“试块”落实养护与质量检验工作,确定灌浆技术操作质量。
2.1.2 PC板安装
首先,PC板在运往施工现场前,应依托工区现况、建设标准对其实施固定工作,继而才可将其运输致作业区指定位置;其次,在PC板安装环节,需将其暂放于堆放架中,吊装任务可采用建筑结构顶层的预留吊环辅助完成。此外,为保障后期安装环节的施工效果,施工单位应将PC板紧密贴合于预制墙板,以此达到整体拼接的施工目标;最后,拼接技术操作完毕后,需对PC板安装位置实行检查、校准工作。将混凝土的分层浇筑设定为作业落脚点,确保浇筑具体高度、厚度与施工标准要求的契合性。
2.2 节点防水措施
装配式工程项目的外墙防水施工,施工单位应突出“优先导水、防水辅助、防排结合”这一设防工作根本准则。利用科学设计、制定排水路径的举措方法,导出已渗透于接缝中的水,搭配添设排水系统,防止自然水不断渗入室内。针对性使用水流基础的“自然垂流”定律,对墙板接缝样式设置为“内高外地”企口型。强调减压空腔,预防水流受毛细效应大量倒吸于室内。除混凝土形式化的防水方式外,施工单位还可运用橡胶质地的止水带及密封胶,保证预制墙板整体密封防水系统的稳定运转,实现高质的防水施工。
3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施工质量控制
3.1 工程整体质量控制措施
3.1.1 组织措施
一是组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系统。
构建以工程项目总经理为统一管理核心的工程建设质量控制体系,各下设部门、机构、工作人员按照工种、职务明确划分质量管理责权范围,保证工程全部施工环节、流程有序推进;二是承办工程施工培训活动。邀请装配式领域权威学者或优秀的一线工作人员作为主讲,组织工程管理、技术、施工、设计等部门人员参与培训学习,深度理解、纯熟掌握技术工艺、质量控制、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多样知识,为工程建设质量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定期举办工程建设工作会议。鼓励各施工项目的负责人踊跃分享施工实践心得、体会,深层次分析、探究施工建设、质量管理中潜在的漏洞、不足等问题以及可行性应对措施方案,确保装配式工程总体建设成效;四是将技术交底高质落实。在工程建设各环节、项目工作正式开展前,应要求工程建设的各参与方积极配合前期调研、技术交底工作,促进后续施工工作顺利竣工。
3.1.2 技术措施
一是加强施工图审核。在组织各方进行工程施工图审阅工作中,需侧重捕捉其中关键性施工质量因素,并对其科学定制出质量管控策略;二是强化施工技术工艺管理。为施工人员施以硬性要求,保证其设计、生产、加工出的预制构件可与工程施工图纸、设想高度契合。强调构建精度、质地、规格等标准,使其在实际施工安装中与作业区实况的匹配程度,杜绝尺寸、等级不符等不良问题涌现;三是严格监测关键工序。应加设专职岗位对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施工工序实行重点检验、管控,提高建筑物在施工中的基础性结构安全、稳定;四是建立巡检管理机制。增强监理单位对施工全程的监督力度,将“三检制”落地。
3.2 质量问题及对策分析
3.2.1 构件吊装
在构件起吊前,施工单位应依托构件属性设计、制定出对应吊装工作方案及质量控制计划、选择恰当性起重机具。并对吊具开展细化、全面的进场检验工作,在建设周期中搭配定期养护管理。在构件吊装中,需将“吊点”垂直于构件,保障构件完整性,避免其经碰撞、跌落损坏。
3.2.2 预制构件质量及强度
对于装配式工程建设而言,项目整体施工质量、结构稳定性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取决于预制构件自体质量。因此,在预制构件批量生产加工中,施工单位应加强与构件设计单位的良性交涉、沟通,按照工程施工图纸将孔洞、埋件精准预留,多方位确保构件规格、尺寸、质量可与工程设计、技术规程实现高度符合;钢筋衔接同样应契合工程要求,混凝土振捣工作应强调浆料均匀性,而构件则应在专属环境中静置、养护7天左右才可运输、使用;另外,施工单位在接收预制构件后,应对其展开随机抽样检验工作,关注构件的尺寸规格、外观整体性。
3.2.3 节点衔接
在节点衔接处绑扎钢料前,施工单位首要任务应为深度解读钢料规划、布置图纸,科学设计、安排绑扎工作具体工序;强化作业区钢料绑扎管控,规定工作人员需依托技术规程进行实际施工操作;而在节点部位执行混凝土浇筑作业时,施工单位需重视混凝土基本流动性,振捣工作则应选取体积适当的震动棒,提高混凝土浆体均匀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受我国市场经济年度增收稳定的积极性带动,工程建设领域实现了跨越式长足进步,发展要点呈现出日益商业、绿色、技术、市场化的显著特征。而因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综合要素高度契合我国健康、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使得其被工程建筑设定为行业发展“排头兵”,并得到了资源、政策、技术等核心必需条件的有力支撑。然而,装配式作为较为新颖的先进工艺,在实践操作中仍具有部分技术缺陷、施工漏洞。需施工单位在日常运用中侧重总结、归纳有效性施工经验及建设风险,随我国工程建设、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不断优化、完善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艺、建设环节。采取合规且匹配作业区各项现况的技术质量管控措施办法,大力保障施工现场基础建设安全与施工质量,促进装配式工程事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水勇,蒋凤昌,周桂香,王安国,吉盛凯.苏州市鲈乡实验小学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J].绿色科技,2020(18):196-198.
[2]陆艳侠,胡真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灌浆套筒连接技术研究与应用[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3):43-47.
[3]张雄,边双双,国贤发,徐井良.装配式清水混凝土框架柱施工质量控制[J].粉煤灰综合利用,2020,34(02):136-140.